2月18日上午,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举行。现场,首批市民观察员被颁发荣誉聘书,他们将为成都实施“十大工程”提供常态化的观察、监督和建言工作。
成为首批市民观察员的身份,对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景观院副院长杨小卜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他看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攻坚的重要抓手,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一方面,体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切实服务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目的,是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体现。”
▲杨小卜
“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和“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是杨小卜重点关注的几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考核,公共服务体现了政府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的统筹决策能力,全年龄友好社会建设则是政府作为再分配主体对公平正义的担当。”
作为一名市民观察员,杨小卜眼中的“成都幸福”,体现在各个层面。
“成都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底蕴和文脉,所形成的烟火气,是历史的,更是人民的。”在他看来,“成都这份烟火气不仅独特,还非常接地气。”
包容性是杨小卜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从历史来看,成都是一个移民城市,是多元包容的。而在当下,成都的包容性就切实体现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中。”他以2021年1月下旬,成都部分区县率先启动幼儿托管中心服务为例,托管服务全面对接上班族工作时间,从节前服务到腊月二十八,节后自今天开始已经开展服务。“托管服务无缝衔接核心家庭父母的工作时间,虽是小事,却能让成都的创业者更加安心工作,也给‘创二代’们提供了专业规范的照料。”
经济韧性,是杨小卜观察到的又一城市特质。他提到,自2017年7月成都产业发展大会以来,成都明确以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建设“5+5+1”产业体系。至2020年末,成都70%的经济产出集中到了产业功能区,产业生态圈的协调性大幅提高,并逐步扩展至成德眉资同城区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率先构建现代产业生产圈,为有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国“第四极”建设贡献了力量,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体现。
“成都幸福”还体现在城市的高能级。他以一组数据作为佐证:从2018年到2020年,在GaWC世界城市名册中,成都先是“暴力拉升”4个等级入围全球百强城市之后,再次从Beta-上升两个身位至Beta+,成为内陆继北上广深后的“第五城”。
在未来“十大工程”实施过程中,杨小卜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要注重区域均衡性,比如,成都可以单列“补短板”项目,加快补齐过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领域和区域,如行政区域毗连地带开发、养老和托幼领域服务等,实现共同发展和发展成果共享。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抓住了民生要害,需要持续开展、久久为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周期协调性,协调布局长短期项目,对跨年度、跨周期项目进行单列,重点关注,做到长短期搭配。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十分浩大,单靠成都自身资源实施难度较大。”为此,他建议成都统筹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开门迎客,政府着重通过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布负面清单、实现法无禁止即为许可,同时大力提供行政效率,吸引更多市外、省外、国外资源参与建设。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