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家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随着长大成人,孩子们一个个离开了父母,走出了这个家,或到外面学习,或到外面工作,有了自己爱的人和生活,有了自己的事业,却忘了远远的故乡还有父母在苦苦挂牵,等着远方的游子归来。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远游,指的是离开家乡,到远方去求学或工作。意思是父母还健在,做子女的最好不要到远方去求学或者工作。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不便捷,马可能是最快的交通工具,这是富贵人家才有。对于普通人家,更多的是靠两条腿走路。
不要说人与人相隔几千里,就是相距几百里,相见一次也相当不容易。所以,孔子就对学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从远方来,聚集在一起学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在古代没有现代的邮政可以寄信,相互之间通信靠的是捎书带信,等信传到收信人手中时,往往过了很长时间,早已是时过境迁了,因而鸿雁传书、锦鲤传书也就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恰恰说明古代通讯的艰难。
在古代,人一分别,有时候就是永别,有可能再无相见之时。
正是由于交通不便,有的人一旦离开家乡远了,分别好多年就见不到亲人一面,甚至音信全无,让远在家乡的亲人挂念不已。孟郊的《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声。
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作子子女,远远离开父母,游走他方,常年回不了家乡,不但不能对父母尽到孝道,反而还让父母挂念、担忧他们的安危,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这让注重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的孔子不能接受的,他认为父母还在世,最好不要远游。
《韩诗外传·卷九》记载,孔子外出途中,突然听到有人哭声特别悲伤,就急忙赶车到了哭声之处,原来是一个叫皋鱼的人披着麻布短袄,在道旁流痛哭流涕。孔子下车对他说:“你看起来不像有丧,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说:“我错过了3件事情。年少的时候出外学习,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第一位,回来后父母已经双双亡故了,这是第一个过失。我的志向高远,不愿意效忠平庸的国君,失去为国尽忠的机会,这是第二个过失。我跟朋友虽然交往深厚,后来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全过失。树想静下来,可风却停不下来;想赡养父母双亲时,他们等不到已经去世了。逝去的时光是永远追不回来的,双亲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就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最后枯槁而死。
孔子对跟随的学生说:“这件事足以让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你们要以他为戒。”意思是孝亲要趁早,远离父母,没有尽到赡养的责任,将来一定会像皋鱼一样后悔不已。于是,孔子的学生中有13个人立即辞别老师,回家赡养双亲去了。
有人会说,孔子主张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积极作为,不可为而为之,如果天天守在自家门口,没有发展的机会,不会有出息,如果不远游他方,寻找发展的机会,怎么实现人生的理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接着又说“游必有方”,如果必须要出远门,到什么地方去,一定要告诉父母。
其实,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只能待在家里,天天侍候父母才算孝。在家孝敬父母是孝,忠于国家也是孝,这就有可能要离家远行。在中国古代,主张忠孝,当二者不能两全的时候,要求以忠为先,也就说要以国家为重,家放在次要的位置。
“好男儿志在四方”,“青山处处埋叫屈骨”。当需要为国孝忠的时候,离开家乡父老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们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以便家里有事的时候能够联系到他。
做子女的,不在父母眼前,父母有什么事,需要子女出力的时候,就不能亲力亲为,孝敬父母的时间还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不能及时行孝,距离的确是孝亲的硬伤。在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有人会说,现代交通发达,交通工具便捷,一日不要说千里,就是万里也不在话下;通讯更是发达,手机、网络可以随时随地的联系,好像距离不是问题。
尽管如此,毕竟没有在眼前方便。有一位同学,随丈夫远离家乡,到西北边陲安家,上世纪交通没有现代这样方便,几年才能探一次亲。“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过节,心就早早地飞回了家,迫不及待地想要与父母亲团聚。而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一想到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心里就难受,就与丈夫闹别扭。
当今社会,有些子女,为了个人发展得更好,想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离家百里、千里很普遍,远渡重洋到海外去,又何至万里。家里只剩下老人,守着空空的房子,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有些空巢老人的晚景特别凄凉,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腿脚利索,行动方便,还可以自理。一旦行动不便时,一点小事就会让他们特别难为,特别是突发重大疾病,没有人在眼前,因救治不及时而死亡,有的在家死亡很多天后才被人发现,更是让人心嘘不已。
有的子女会说,自己发展得好,既可以为父母长脸,也可以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父母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时,自己虽然不能亲自伺候,可以为他们请保姆。这样固然好,但是仅仅这些就够了吗?
子女亲情的慰藉,这是再好的保姆也代替不了的。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无论现代交通如何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何变化,养老机构如何健全,都代替不了子女在眼前孝敬父母的这份情分,家庭养老仍然是最温暖的养老方式。
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我们出发的起点,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来处。当父母亲离我们而去时,家也就荡然无存,我们心灵的寄托便再无归宿,剩下的,也只有一条一走到底的归途。
远方的游子,无论你走多远,无论岁月多么无情,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不要等累了乏了的时候再回家,让父母在家门口张开双臂迎接你的归来。父母也有老的一天,要常回家看看。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父母来说,有子女陪伴,何尝不是最幸福的?
做子女的,要出去发展,无可厚非,子女发展得好,父母也会欣慰。做子女的,如何孝亲?自己不能陪伴在在父母面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父母离自己近一点,再近一点。
请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地走!
#论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里仁篇》: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译文】孔子说:“父母健在时,子女不要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