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生日宴会后过世,为什么说“老人,活得太久了,不一定是福”?
我们村里唯一一位百岁老人,去年秋天在夜露深重地死去。当他离开时,没有人发现他,直到第二天,当家里的重孙子来看他时,他才知道。
这座小镇只有100岁的人(据说实际上只有98岁),因为镇里集体为他办了一场百岁宴,所以一直对外宣称是100岁),他的名声就在外面。事实上,也许大多数人以前都不知道,但在一年前,镇上为他办了一个百岁宴后,进行了隆重的宣传,结果却无人知晓,无人知晓。
但在此之前的90多年里,他只是我们村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没有人关心他,甚至没有人关心他,甚至说自己的生活很艰难。为什麽这样说?
他一生中有过两个妻子,但都死得较早。二太太给他生了七个孩子,三个儿子,四个女儿。能够供养那几个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可是老天保佑他一个人把这七个孩子全拉扯长大,儿子娶了媳妇,女儿娶了人也算是和睦相处,家庭团聚了。
老人家去世前,其实身体一直都比较健康,无病无灾,眼神好耳朵也不聋,说话吐字很清楚,压根不像一个90多岁的老人。每一年回家都要到他家,陪老人坐着,聊聊天。在此之前,他曾告诉我,过去的确很穷,养活7个孩子很不容易,但咬着牙熬夜就算是熬过来了。
然而,在孩子们成家立业之后,他的生活状况变得更加艰难。这里所说的生活当然就是70岁了。由于七十年代以前他都能自己种地,自己烧菜做饭,养活自己。可是七八十岁以后,自己已无钱下地劳动,只好由儿女来赡养。
但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全都先他而去,即使是在他孙子这一代,也有几个人,因为这种原因而死。这就是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最悲惨的事,还得是自己的儿孙。因此,他此生经历了太多所爱的人的死亡。那些死亡是自然现象,不能停止,不能改变,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发生。
年少时,也许对生活的感情并不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变得更深,越来越害怕面对这样的死亡。因此,到了七老八十,老人非常寂寞。而这样的孤独无处诉说,无处排解。因为他的孩子们都已经死了,而他周围的老邻居和老朋友们,也都已经死了。尽管不算什么孤独,但环顾四周,的确找不到一位可以交谈的同伴。
除孤单外,还有一点是使他难以忍受的。由于他们的儿女,或孙子,在八九十岁以后,就死了,或年老了,再也不能照顾他了。可是,重孙这一代,实在是离祖辈太远了,平时也都是外出打工,根本照顾不好。连一句不好听的话,那些年轻人都不愿意照顾他。
因此,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一二十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靠自己的一些亲戚和邻居接济过活。当他进了当然村,就有相应的补助,甚至要把他送进养老院。可是他却不愿意,他固执的认为自己连重孙子都有了,一家几代人,怎么就养不起他这老家伙?
他这么想是对的,但年轻人却不这么想。不止一次,我们在村子里听到他的后辈在背后唠叨,这老不死的怎么还没死?死亡已成定局,每个人都安然无恙。死亡是一种拖累,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尽管晚辈这么说,但在组织百岁宴时,还是很积极的。由于这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宴会,可以得到很多的礼金。而且这些礼金是给老人的,其实最后都进了这些晚辈的腰包。但这一切都是美好的,老人在生日后不久就去世了。
事实上,现在想起来,这位老人活了近100年,确实非常不易。可是生命的最后几十年,已经经历了孩子和孙辈的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还受到了晚辈的嘲笑和嘲笑,生活确实不算很惬意,甚至可以说老人活得太久了,真的不一定就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