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滦南县农村居家养老助餐“小食堂”见闻
2020-11-16 16:50  浏览:45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一日三餐天天按照菜谱不重样,早晚两顿有稀有干可口管够,中午一顿荤素搭配吃饱为止,逢年过节还有特殊加餐;村里75岁以上老人,愿意自己打饭的,可以在餐厅围桌进食,也可以自己端回家享用;行动不便的,志愿者用保温饭盒准时送进家门。这样的场景,在河北省滦南县的20多个村庄已经重复了一年,天天如此,风雨无阻、霜雪不变。


11月10日在小食堂厨房窗口,康中河村老人排队领取晚餐。

这样的饭食,每个老人在“小食堂”每天只需花费8元,如果加上政府补贴和爱心人士捐助,每人还能再少花1-2元。现在的6、7块钱,即便在当地集市饭摊上能买点什么?“也就够吃一碗板儿面的,还不给加鸡蛋”,11月10日,胡各庄镇西胡各庄村76岁的吴国环告诉记者。

滦南县地处冀东平原、南部濒临渤海湾,全县57万人口,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到23.3%(远超10%的老龄化国际标准),其中农村老龄、高龄人口占绝大多数。面对我国城乡社会老龄化、高龄化的快速到来,如何做好老龄、尤其是高龄老人居家养老工作,已经成为愈加紧迫的家国大事。2019下半年开始,滦南县以“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志愿者奉献一点”的“四个一点”方式,在全县探索推进农村居家养老助餐“小食堂”创建,有效破解了农村高龄老人“凉一口热一口、饥一顿饱一顿”难题,用不起眼的“小食堂”,助燃升温了社会大民生。

就餐老人怎么说?

“过去我们老两口咋吃饭?糊弄呗。早上热热剩粥,中午买俩馒头,晚上能凑合就凑合,一天就这样打发过去了。庄稼人,岁数大了,自己不愿动、又不想麻烦儿子、儿媳妇,将就着吃饱就行了。哪有像现在呀,不光口味好,天天饭菜还没重样的时候,真是忒好了。”对比自己入伙就餐前后的变化,西胡各庄村75岁的张岐德老人对小食堂赞不绝口,“对这个事,村里人谁不说好啊!不用孩子们操心了,自己还省事了,除了小食堂,谁家也不会天天炒俩仨菜,换着样地让你吃。老话儿常说百人难服一人心,政府操持办小食堂这事,把这句话给倒过来了——一人服了百人心。”


“享福了”,付金枝老人摩挲着盛饭的双层保温饭盒说。

“除了共产党,谁也做不到。”出了张岐德家,走进同是88岁的付金枝、张有德老两口家,5年前患发半身不遂,每天只能坐在椅子上的张有德老人,听着老伴付金枝不住声地感叹“享福了”,面部吃力地咕哝着心里话。“刚开始我们倆都不信吃的这么好,还有人给你顿顿饭菜送上门。都这个岁数了,又不是亲的近的,谁还能总想着你呢!后来一看是真的,才信了。”摩挲着她和老伴盛饭菜用的双层不锈钢食盒,付金枝大娘浑浊的两眼泛出了泪光。

下午四点半左右,康中河村养老幸福院的餐厅里,陆陆续续坐满了大爷大娘,“开饭咧”,随着帮厨志愿者一声招呼,老人们举着碗盆,在厨房窗口前排起了队。“这是大米粥,这是蒸饺,这是咸鸭蛋,还有炒咸菜”,不断的盛菜重复声中,老人们坐在桌前,开始了各自的当日晚餐。味道怎么样?记者从屉上用筷子夹起一个蒸饺,咬开看,里面黄瓜韭菜鸡蛋馅;嚼一嚼,有滋有味水灵灵。


志愿者准时到小食堂操作间帮厨备餐。

“好吃吧?我都在这儿吃了5个多月了,胖了好几斤。”85岁的曹桂兰老人说,老伴儿前几年去世了,剩下她自己,虽然孩子们每礼拜都给买好东西放进冰箱,可自己总是没心情开火做,即使做了也是做一顿吃两三天,“孤单呗、心窄呗,没心情做,也没心情吃。现在多好啊,老哥们姐们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村里书记常年操持着给变着花样吃,忒好啊。”

志愿者们怎么说?

从食材购置到上灶烹制,从择菜洗菜到擦洗炊具,从帮厨盛饭到外出送餐,滦南农村居家养老“小食堂”,能成为老人们的三餐依靠、心理港湾,不能不说说那些淳朴善良的无偿志愿者。


西胡各庄村小食堂让养老服务中心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在西胡各庄,像张慧芳这样的志愿者已经有131人,她(他)们都是本村村民,大多年纪在60岁以下。“我父母都八十好几了,身体又不好,老人自己做不了饭,我两三年前就不上班了,在家伺候他们。从去年一开办小食堂,父母就改吃小食堂的饭了,志愿者都是把饭菜送到家来。这就等于把我解放出来,能重新回企业上班了。从那以后,我就用工余时间也来做志愿者了。”

带着感恩的心情做志愿者,张慧芳在轮值服务中,总是因为老人们对她的感激而感动,也从心眼儿里愿意长期志愿下去。她说村里现在有130多个志愿者,大家都是提前排好轮值班表,一般每两个星期到小食堂帮厨一天,主要是在厨房、餐厅帮着择菜洗菜打扫卫生,并不耽误日常工作和家务活儿。“不用别人提醒,到时候轮到谁谁就去小食堂。这个星期六又该我了”,张慧芳指着自己在日历上画的标记说。


西胡各庄厨师志愿者郝俊军展示小食堂各种食材

和张慧芳等轮值的志愿者不同,64岁的郝俊军、72岁的靳玉峰则是专职又不拿一分钱报酬的志愿者,他们一个是掌灶的厨师、一个是上门送餐人。郝俊军做过饭店二级厨师,家里生活条件很好,自己还是闲不住,“只要老人们喜欢饭菜口味,我就一直做下去”;身板硬朗的靳玉峰,每天都骑着三轮电摩车,给9家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每天三趟9里地,一家不落、风雨无阻”。


主管官员怎么说?

“不算60岁、70岁年龄段的老人数量,我们县80岁以上老人就有17000多名,而民政系统负责的3家养老机构只能接纳1000来人,供需矛盾如此之大,农村养老问题怎么办?从居家助餐入手搞养老服务,运行花费咋解决?”滦南县民政局长赵川波说,这也是2019年机构改革后,大家带着“民政工作如何有新作为”的使命感,经过反复分析测算,才形成了“四个一点”思路。即:民政局支持点,每个小食堂拨付2-4万元启动费,用于添置餐厨用具、装修改造房屋;发动社会爱心力量捐助一点,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老人用餐个人出一点,每天交8元钱饭费;乡里乡亲辛苦一点,实行助餐志愿者出义务工制。

每人每天8元入餐费,老人们能否承受?“我们认真测算过,他们每月有养老金112元,人均2亩的承包地流转费,80岁以上老人每年还有三百、四百元老龄补贴,残疾、散养五保、低保户老人也各有相应补助,如果再加上儿女孝敬的,8元钱一点问题没有。小食堂开办起来后,县财政又给每人单补一元,实际上老人们花费最高才7元。”


康中和村支部书记李新高介绍爱心捐助明细表。

这么少的费用,饭菜质量为何还能保持这么好?“实际上8元钱也就勉强够买办日用食材的,要想做到天天不重样、顿顿可口有营养,大量的花费都被志愿者的劳动奉献和社会爱心捐助替换了。别的不说,目前光爱心捐款捐物累计就有50多万元,每个小食堂账面上都趴着额外费用呢。”

志愿者为什么都这么自觉自愿?“首先是大家帮助的都是身边父老乡亲,心存尊老敬老善心美德;还有就是大家都觉得谁都有老的那一天,自己今天趁着体力允许做志愿者义务帮厨助餐,也是为自己将来老了,同样也能在村里享受这样的养老服务。这就类似在‘时间银行’里放了笔储蓄,可以用自己的今天辛劳,换取自己的明天享受。”

解答完记者一个个问题,赵川波欣慰地说,经过一年来投入、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小食堂创建工作已经扩展到20多个村,“四个一点”创建模式更加成熟可行,不仅解决了农村老人“吃不好饭”的问题,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没人陪”的问题,同时弘扬了道德风尚、和睦了乡邻关系。希望今后能把这种模式在解决农村居家养老方面固定下来,从国家层面给与专项创建政策补贴,“我们有决心在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进一步缩小入餐老人年龄限制,通过3到5年的不懈努力,争取小食堂实现全县农村广覆盖,为乡村振兴增添一抹灿烂的夕阳红。”

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孙维福



发布人:8bca****    IP:106.39.11.***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