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并且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这将对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如何应对老龄化这个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50后60后首当其冲,70后80后也将是很快会面临的问题,这会为养老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老龄化?一、养老问题主要还是经济问题,就是一个人有多少钱的问题
有一个人口结构统计,2050年,中国65周岁以上的人口会超过6亿人。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百分比越来越高,未来的人均寿命也会越来越长。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表明:大部分人在老年医疗中的支出会占他的总收入的30%以上,可见养老投资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当然,未来医疗公司收入会越来越好,不论是研究抗癌药的,生产各种高血压,糖尿病之类慢性病的,以及各种医疗耗材的,这些医疗类公司的股票在在未来20年中绝对会有一个巨大涨幅。当然,股票在短期看资金,在长期看基本面。由于现在各个公司都有可能有风险的,所以我不建议直接买入股票,我建议去买医疗类的基金。
养老要趁早,养老投资从一开始就是立足于长期投资,力求最大化把握其“长钱”属性。
从海外先进经验来看,公募基金在个人养老投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7年美国养老第三支柱——个人养老账户(IRAs)规模达8.92万亿美元,在养老金体系中总规模占比32%,其中48%的资产投向了公募基金。在我国,公募基金也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助力个人养老投资的发展。
可见,这是一个持续10年以上的投资行为,即使买入基金跌了,也没有必要慌张,只要每个月持续买入即可,时间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回报。
二、我国的养老服务正式从家庭养老转入社会养老的过度时期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时期,不仅是我国加快建设对应老龄化社会服务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国的养老服务正式从家庭养老转入社会养老的过度时期,我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是现阶段需要考虑的:
1、加快养老机构的建设。在确保刚性需求的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同时,应该在政策上增加日间照料中心、上门服务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2、专业养护队伍的建设:可以尝试在小,中,高等教育中可以尝试开展社会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专业课程,甚至在社会上建立社团,企业间的公益组织等,以及在社区开展助老志愿者活动等。
3、长期照护保险的全国推行。养老财政能够支付各类适老服务的收支,当然还要建议全国性推广长期照护保险,达到国家统一管理,地方差异供给。
4、建立国外护理人才的引进政策。尤其是高端研究人才和一般实习人员同步引进,这方面是可以参考日本的EPA政策:日本 2000年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开始的人才引进政策。
总的来说,在老年福祉方面,第一点和第二点可以通过交互作用互相弥补缺点,而在照护管理方面,第三和点第四点是可以提供持续的供给。三、对于如何应对老龄化,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I、随着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按原来的退休年龄已经不足以维系养老基金,延迟退休目前已是大势所趋,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所以要做好长久工作的准备,延长工作时间并拨出陪伴家人的休闲时光,而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拼命工作。
2、尽早做些投资,比如基金、理财、保险。为自己的养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即使是每年的回报率只有5%,经过几十年之后,复利的效应也相当可观。保险方面,长期护理险,年金保险、养老保险都是应该必备的。
3、60岁不是退休的开始,而是重新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面对新的人生的开始。像现在的美欧和日本等国家,无论贫富,老年人工作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4、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断舍离和极简主义在日本盛行,也是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现象。除非你要过一种相当奢侈的或者轻奢的生活,一般人进入老龄之后,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其实很少。除了在健康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可能会增加之外,生活方面其他的支出大大减少。无非是一张床、一间屋,简单的生活用具,如此而已。别墅或者复式楼层,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用处,而增加额外的负担和操劳。最后,无论对于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我想提一个中肯的建议,那就是及早做好人生规划,包括中年规划,老年规划,5段式人生的规划是对世界、社会环境和自己的重新认识。
总之,我国人口老龄化已不是新话题,老人自身的养老压力以及带给年轻人的赡养压力等,也在不断攀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何做到安全舒适的“智慧养老”显然成为人们应该思考的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