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什么是15分钟生活圈吗?您知道现在的社区养老是啥样的吗?跟着天津市民董杰去看看↓
02:28
视频里大爷大妈们的精神头应了那句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是养老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的。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机构养老,一种是居家养老。但是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了便捷的居家养老。老人们想的是既省钱又方便,而支撑养老服务的企业,也不能不赚钱,到底该如何平衡,做到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呢?
05:15
每天早晨6点,天津河西区宾西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忙碌起来,七八种传统津味早点,料足、量大,价格还低。但即便如此,还是免不了众口难调。75岁的张自强,就对这碗豆腐脑,不太满意。
河西区友谊路街宾西楼社区居民 张自强:我说这个豆腐得点硬点儿,豆腐脑点硬点儿。到现在没改进啊,这豆腐脑哪行啊,我告诉他怎么打卤他都不学。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厨师长李留赞只能陪笑脸,他的难言之隐没法和老人说。豆腐点得硬了,一碗成本就要增加一两毛钱,本来就低于市场价的早餐,再增加成本,盈利就很难了。
厨师长 李留赞:二百、一百五、一百五,这早上光工资开销就得三百多块钱,一早上能卖上六百块钱左右,基本上就是持平。我从早上不到六点就到这儿了,一直忙活没歇着,挣了84元。84不包括我的工资,包括我的工资肯定是赔的。
着急的不光李留赞一个人,作为企业负责人,展恒波最害怕自己干的活儿是赔本赚吆喝。
根据统计,在天津,只有大约3%左右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剩余97%的老年人选择居家。面对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靠企业,难支撑。靠补贴,又不是长久之计。
天津河西区养老运营推动组组长 房磊:以前(政府)给补贴就会形成企业不干可以靠补贴维持,一干反而倒赔,倒运营不下去,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
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正是养老产业发展的痛点。2019年,天津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以河西区为试点,用市场化运营代替政府补贴。全区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引入一家龙头企业,免费提供场地,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出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前三项为配餐、家政和医疗,这也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方向。通过招投标,展恒波的企业承担起河西区西部片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展恒波陆续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设助餐、助洁等项目,两年时间,中心的规模也从3个扩大到40多个。
现在,每个站点都开设了中餐,十几种菜品,平均3到10元不等。宾西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作为试点,开设晚餐,进一步拉低成本,弥补早餐的亏损。
天津某养老服务企业总经理 展恒波:我们一个中心站点,如果我们的服务人次能达到600人,这个站点是不亏损的。如果我们能做到800人,我们就是盈利的。我们现在定的目标就是一个站点我们必须要服务1000个老人。
天津河西区养老运营推动组组长 房磊:利用这种连锁化的手段,丰富自己的这个项目,实现企业自主地开展市场化的经营。
随着来中心的老人越来越多,新的需求也提了出来,能不能送餐入户?但如果靠企业送餐,多出来的6元送餐费老人又难以承担。为此,河西区帮助企业招募活力老人志愿送餐。
志愿者可以领到积分奖励,再用积分兑换相应的为老服务项目。现在,爱心送餐业务已经在好几个站点开展起来。接下来,展恒波还琢磨着,把更多的为老服务项目也纳入进来。
天津某养老服务企业总经理 展恒波:我们八零后能够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恰恰又赶上咱们国家老龄化的到来。所以我们八零后应该有这种担当和义务,要把这个产业做起来。
(编辑 赵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