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的退休金是自己交了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吗?哈哈,这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但这种理解是不完全准确的,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养老保险缴费方式来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
目前作为单位职工的工人,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用人单位。按照社保法的规定,职工的社保,不管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都是采取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比例缴纳的方式,其中用人单位缴纳的是大头,个人缴纳的是小头。比如养老保险,总的缴费比例是24%,其中用人单位缴纳的是16%,职工个人缴纳的是8%,其中单位缴费部分是计入统筹账户,这个统筹账户实际就是划归了社保基金来统一经营和管理,个人缴费部分计入的是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就是自己的钱,虽然是个人所有,但并不是由个人来自由支配,同样需要交给社保基金进行统一管理,用于再投资,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在分清楚了缴费的方式以后,我们再来分析养老金的计算方式。社保的记账有两个账户,即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计算养老金时同样要进行分类。基本养老金就被分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之所以要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主要是和缴纳养老保险时的两个账户紧密相关的。基础养老金计算好以后,其支出的主要渠道就是统筹账户,统筹账户是一个以统筹区为单位组建的资金池,达到条件的人员,按照自己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在这个大池子里面分享自己的蛋糕,缴费金额高的人,缴费年限长的人,可能分得就要多一些,缴费金额少的人,缴费年限短的人可能就会分得少一些,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
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由于是个人缴费来组成的,个人交得多就拿得多,交得少就拿得少。但是怎么拿,这就是由养老金的计算规则来决定的。按照规则,只有先确定一个城市人均寿命基数,按照退休年龄来划分不同的计发月数,这种划分是按照退休年龄到70岁左右来划分,划分结果就是50岁退休的人到70岁左右可能就是195个月,55岁退休的人员就是170个月,60岁退休的人员就是139个月,然后按照退休时计入我们个人账户的本金和资金利息,就是我们的账户资金余额,按照相对应的计发月数平均计发,这就是我们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但是由于每个人存活的年岁不同,对于相对应的计发月数没有领取完就去世了,剩余部分就有家属来继承,这种继承不是按月继续领取,而是一次性退还给家属;个人账户已经领取完了后还存活的就由统筹基金继续支付,直到死亡为止。
以上介绍的大概就是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在养老金计发时的分工,除了基本养老金以外,还有其他的支出怎么办呢?比如退休人员每年要调整增加养老金,那这个部分的支出就是统筹账户来负责的;另外还有一个死亡待遇的问题,也就是退休人员死亡以后要享受丧葬补助金,要享受抚恤金,这些支出也是由统筹基金来支付。
不管是统筹账户还是个人账户,由于养老保险基金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资金池,要保障这个资金池实现良性循环,那就是后面缴纳的钱,就要用来支付前面的退休的人员,以此类推不断循环,这就是循环使用的过程。只有保障这个循环的过程是良性的,养老金才有可能实现按时足额发放,才能实现持续发放。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地区结余比较多,有的地区不够使用,这就需要建立全国性的调剂基金,通过调剂的手段来确保资金池的良性循环,同时还可以通过划拨国有资产等来解决等,如果还有缺口,就需要财政来支持。
综上所述,退休工人的养老金来源主要还是通过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来承担,单位缴费是统筹账户,个人缴费是个人账户。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通过养老保险基金采用再投资的方式实现良性循环,不够部分再通过划拨国有资产进行充实,再不够的可能就需要财政进行补贴或是支持,并不是大部分都是要靠国家财政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