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严重,养老金发放压力巨大
从2001年起,我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6%,而联合国的定义老龄化的标准是7%。
“未来5-10年时间,中国预计会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11月20日做出了上述预测。
河北、黑龙江、宁夏三省于2014年率先出现了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现象。2015年,养老金入不敷出的省份增至6个;内蒙古也于16年出现资金缺口。截至目前,我国有十余省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养老金入不敷出、坐吃山空的现象正逐步恶化且有向全国扩散的趋势。
2019年,如果扣除财政补贴,全国养老金收支缺口为8314亿,已连续七年收不抵支。
渐进式延迟退休
为了应对养老金不足,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主流的做法是推迟退休年龄。我国的改革方向也是逐步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最终退休年龄要到65岁。
虽然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6岁。但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快,很多人60岁以后就有各种慢性病。其中,部分人已难以胜任工作岗位,即使继续工作,效果未必多好。延迟退休后,刚开始领取养老金不久就去世的情况将大幅增加,这势必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交社保,使得养老金来源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延迟退休还有其它办法吗?
缩短教育年限,提前上班
当前,年硕士毕业已经25-26岁,博士毕业近30岁。读书期间,学生是不创造价值的,也不会交社保。读书时间越长,缴纳社保的年限就越短。同时,毕业时间越晚,婚育时间也越晚,人口出生率也因此下降,更加重了老龄化和人均社会负担。
人生苦短啊,只是在学校就花费掉十几年近二十年的时间,着实太浪费了。很多人在大学出来后的前2、3年,才知读书之用,到时已25、26岁了,再奋斗个3、4年,就到了28、29岁,这时结婚也有点迟了。不利于个人家庭、事业的发展,整个国家的整体奋斗时间也延后了2-3年。
那么,缩短上学时长可行吗?答案是肯定的。
原来小学是只有5年的,在2006年时,才增加了小学6年级,事实上,小学5年制一直运行良好。同时,初中和高中加起来六年的确太浪费时间了,且高中的部分知识学太深,很多领域、行业完全用不到。把传统的学年缩短,本科毕业时间控制在18-20周岁,开展更多的可选择的社会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才是合理的。
对个人而言,年轻就有更多选择和试错的机会,可以选择直接工作;也可以选择去继续深造,哪怕读到博士也才26-28周岁。
对社会而言,早踏入社会的人,也能尽早积累财富,成家立业,以致安居乐业。进入高精尖行列的群体,也能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发光发热,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将更有希望,更有动力。养老金账户更充足了,个人也有更多财富和时间去抚养下一代。
643学制
那么,究竟如何缩短教育时长呢?国内著名人口学专家梁建章等人给出了一种“643”的改革建议:首先取消中考,将初中和高中合并,且缩短为4年;其次,将大学教育分成基础的本科3年和研究生3年;小学6年保持不变。16岁可以上大学,19-20岁本科毕业,22岁硕士毕业。
梁建章认为,提前两年踏上工作岗位,“其实际效果绝不是延迟两年退休可以比拟的”。他说,实际上,在人的整个职场生涯中,20岁出头的年龄正是智力、体能乃至创业欲望都处于巅峰的“黄金时间”,“如果能增添两年的‘黄金时间’,其对人生的价值可能远超5%,甚至直接改变整个人生行进的方向”。
梁建章还认为,目前很多学科如生物、化学,往往是初中里为了中考学一遍,高中里为了高考再学一遍。取消中考后,这些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同时,现在很多课程如历史、地理等的内容已不必再依赖死记硬背,因为可以轻易地从移动网络上随时检索到。
综合来看,缩短教育时长时,只要合理调整教学及考试内容,不仅不会增大学生学业压力,还能让他们提前毕业,拥有更多选择、试错和深造的机会。也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缓解逐步逼近的养老金支付压力。相比较延迟退休而言,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