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对于退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对于大多数退休人员来说,养老金是他们年老之后唯一的收入来源。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养老金:
养老金是我国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所享受的一项权益,在满足缴费15年的条件,办理退休后就可以按月领取。
我国的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的。
其中,基础养老金以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计算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是由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从计算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养老金的三个重要因素就是: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以及缴费年限。
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这个金额每年由各地的统计局根据全省职工的工资水平计算得出,不受个人因素影响。
因此,想要提高自己的养老金,只能从个人的缴费工资以及缴费年限这两方面入手。
李爷爷今年60周岁退休,他一直按照社平工资的100%缴费,缴费年限是20年。假如当地的社平工资水平一直是5000元,那么可以得出李爷爷的养老金为:
基础养老金=(5000+5000)÷2×20×1%=100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5000×8%×20×12)÷139=690.6(元);
李爷爷总的养老金就是1690.6元。
如果将李爷爷的缴费年限翻一倍,变成40年,那么李爷爷的养老金为:
基础养老金=(5000+5000)÷2×40×1%=200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5000×8%×40×12)÷139=1381.2(元);
可以算出,李爷爷的养老金也翻了一倍,变成3381.2元。
如果将李爷爷的缴费基数翻一倍,变成社平工资的200%,那么李爷爷的养老金为:
基础养老金=(5000+10000)÷2×20×1%=150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10000×8%×20×12)÷139=1381.2(元);
可以算出,李爷爷的养老金并没有翻一倍,只提高了70%,变成2881.2元。
所以,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后,可以看出缴费年限对于养老金的影响是大于缴费基数的。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缴费年限的时间跨度越长,中间出现变故的可能性就越大。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要是还没到达退休年龄就去世了,那么只有个人账户中的金额可以退回给个人,进入社会统筹账户的钱就没有了,所以一些人并不愿意太早进行缴费。
而在每年的养老金调整中,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不同省份的差别很大,一些省份更强调“多缴多得”,比如上海市;一些省份更强调“长缴多得”,比如贵州省。
上海市2021年的养老金调整方案中,挂钩调整中完全没有涉及到缴费年限,养老金的调整金额只和基本养老金的金额挂钩。
以2020年12月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为基数,每月增加3%。
这种做法对于缴费年限长但是缴费基数低的职工来说就会比较吃亏。
而贵州省2021年的调整方案则完全不同,缴费年限的重要性非常大,而忽略了基本养老金的影响:
按照本人缴费年限,每满1年增加2.6元,缴费年限不足1年按1年计算;同时按本人2020年12月基本养老金的0.1%增加。
这种做法对于缴费年限短但是缴费基数高的职工来说,则会比较吃亏,养老金涨幅会比较低。
综上所述,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在养老金计算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定要比个高低,那么缴费年限的影响权重会更大一些。
而在每年的养老金调整中,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谁更重要,则需要看在哪个地区,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