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寒潮来袭,一网统管都能管!从居家养老到户外路桥都守护得妥妥的
2020-12-30 02:04  浏览:469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6°C!申城迎来2020年最低温。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一网统管”将在抗击这场寒潮中发挥重要作用:水管爆裂、建筑物外墙皮脱落、街边广告牌摇晃、高空坠物、树木倒伏、路面防滑、居家养老以及社会救助等等,“一网统管”都管定了。


温度降到2°C武宁路就“报警”在武宁路桥人行道的一侧,有一个小小的白色塑料盒,旁边露出一个插头一样的东西,上面有两只短短的触角。可别小瞧这不起眼的触角,一旦路面气温降到2°C,普陀区城运中心控制室内的大屏幕就会“报警”,如果屏幕上气温保持下降趋势,相关应急人员和工程车辆就会严阵以待,运着麻袋和盐,前望现场,做好防滑措施。


普陀区城运中心主任,区应急管理局局长杨联中告诉记者,从历年的雨雪冰冻天气造成的路面结冰情况来看,桥是最容易结冰的,在普陀重要的交通咽喉要道武宁路桥,普陀城运中心先期安装了路面结冰报警装置。报警装置由两套传感器组成,一套是地面温控测试仪,一套是水浸报警装置。两套装置可以即时了解桥面温度以及是否有积水情况发生。目前数据都已接入普陀城运中心“一网统管”物联网运营平台,进行统一的处理。

杨联中介绍,这套平台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预警和研判,并在一网统管平台进行报警、发送、派单。这解决了以往依靠工作人员现场发现和老百姓报警才能发现结冰问题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这套物联感知平台的工作理念是以防为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比如地面温控报警设定了零上2℃的阀值,在气温不断下降的过程当中,一旦到达预警温度,就会触发预警,城运中心就会派单,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一些前置性的工程措施,防止结冰以后有人员摔倒,预防对道路交通可能产生的影响,把工作做在危险发生前。

足不出户,社区长者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12月29日早上7点,家住普陀区普雄新苑的马老先生看见床边的呼叫器绿灯亮了,他按下数字“3”,马上听见社区养老管家熟悉的声音:“明天最低气温零下7度,有雨,不适宜户外活动,趁今天暖和,多买一点菜准备着……”


马老先生77岁了,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人,日常生活虽然能够自理,但是毕竟年纪大了,需要有人看护。长寿路街道运用物联网设备及平台,为老马劳生这样的社区长者开发了线上医疗和线下生活相结合的数字化服务系统。

马老先生的床垫下面,有一张智能床垫,通过这张床垫,他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晚上起夜几次,每次间隔多久?花了多长时间,以及睡眠时的心跳速率等,都传输到社区养老数据中心的平台上。管理人员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异常,管理人员就会在呼叫器上按下数字“1”,跟老人通话,询问老人的情况。


过了一会,马老先从床上下来,缓慢地走向书房。管理平台上,先前还是一条直线的页面上,立即出现比较规则的曲线。院长王维说,马老先生正通过装在门边的感应器。等老人坐下休息时,屏幕上就出现一条直线。如果直线保持时间较长,又不在休息时间,那么管理人员就会按数字“1”询问,老人是不是外出了。

主要是防止发生意外。如果真有意外发生,我们就立即上门处理。”

马老先生来到桌边,开始测量自己的血压,然后用记录卡在设备上刷一下,他的健康数据就立即传输到管理平台上,成为医生判断老人当天身体状况的一项依据。

在马老先生家的马桶边上,记者看到有一个水滴状的触摸器,下面还吊着一根绳子。王维说,老人发生意外时,可以触摸或者拉绳子报警。只要触发报警,管理中心就会立即想起警铃。


王维说,这次寒潮来袭,他们的这些“神器”将大显神通。老管家对社区长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尽在掌握之中。对于老人们来说,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免去了很多的后顾之忧。这些切实体现了“智慧”加“养老”的深度融合。

目前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正在试用中。长寿路街道接受试点服务的社区长者共有17位。

迎接寒潮大数据平台指挥精准服务今天中午,雨水已经在淅淅沥沥地下,风中已经有了一阵阵寒意。曹杨新村兰溪园居委会的张玉遐主任格外繁忙。她打开手机里面的工作平台,看见街道城运中心又给她派了任务:上门走访辖区内一些需要重点关照的人。她夹起记录册,紧了紧外套,没有打伞就出门了。


她要去的是君悦苑小区一位80多岁的周老先生家里。老人家不久前做过手术,正在康复中。张玉遐问老人菜准备了多少?需要配的药配好没有?家里水电煤的检修情况等等。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尹科强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一网统管系统,为辖区内的居民都建立了民生档案,用大数据来进行管理。这次寒潮来袭,他们就通过平台,将一些重点照护人员,如孤寡老人、重残人员、重大病的人员等,列出名单来,再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分发到居委干部的工作端,让他们对这些重点人员进行走访慰问和帮助,帮助他们做一些御寒的措施。

徐汇区“大数据”加“算法”智能巡查 12月29日下午2点,天空开始下雨,寒潮步步逼近。徐汇区“一网统管”建立了算法工厂,算法中台负责集成“人、物、动、态”四大类317种算法模型,广泛用于小区、学校、医院等场景,实现算法调度,赋能城市管理。

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资源管理科科长伍东阳,他向记者介绍,此次寒潮,通过算法模型对路面结冰、消防栓爆裂、积水和树木倒伏等实现动态数据监测,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处置。


徐汇大数据中心成熟算法包括利用“车载巡航”路面巡逻发现问题。在常态化工作中,在专业车辆上加装了设备、探头,路面上巡逻时一旦发现垃圾暴露、破门开店、非机动车违章停放等会自动报警,形成工单,提交至区城运中心,由区城运中心派单至相关部门前去处理。

从发现、接单、处置到结案,整个处置的闭环流程都能实时掌握,这个靠设备的视觉识别,让感知变得更‘聪明’大大节约了传统人力工作量和处理工单的效率。”

他说。

除了日常巡查外,智能巡逻车在本次寒流实战上发挥了不小作用。在几个易积水小区与路段,安排智能巡逻车,通过对摄像头每5分钟轮巡一次,实现道路积水、井盖位移的自动上报、自动派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以上这些智能感知是发现的触角,全徐汇区一共4万多路视频用于城市管理。

独居老人如果3天没出门,我们的触角就能报警,提醒居委工作人员上门查看。”

伍东阳解密,依托大数据分析研判,若3天内在视频中找不到独居老人的脸,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这些都是提前设计的算法,类似的还有对困境儿童的照顾。

除了智能触角,市民也是城市的管理者。今年秋季,徐汇汇治理小程序里新上线了“随申拍”功能,市民发现非机动车乱停放、垃圾乱丢、窨井盖缺失等问题,可以随时投诉并上传照片证据,相关管理部门会及时快速处置。目前,累计注册用户69万,累计访问次数1.46亿次。


随申拍功能新上线来源:周到

【来源:周到客户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发布人:d923****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