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看了一个视频,是一个女大学生的精彩演讲《你生我养我,我陪你慢慢变老》,深受感动,愧疚之泪盈满眶。
我一直都忽略了老父母的心理需要,没有经常的陪伴他们,总认为他们衣食住不用愁,偶尔抽时间去跟他们共进晚餐,给他们钱,跟他们聊聊天,就算是关心孝敬老人了。看了视频之后,我大彻大悟,这样做还远远得不够,父母不缺钱,他们缺少的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肯定,他们也想要表现他们还有思想,还有能力,还想要表达他们的聪明及过去的辉煌。
父母生我养我供我读书教导我成人,而他们的青春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消失,并慢慢变老;当我们有能力自立的时候,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及孩子,忽略了父母的存在,没有参与他们慢慢变老的过程,让他们在寂寞无聊中悄悄地变得老态龙钟。年迈的父母是多么的希望儿女常在身边转转,听他们唠叨,理解他们心里面的喜怒哀乐啊!我不理解父母的心情,没有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没能陪他们变老,惭愧,心痛。
怀着愧疚的心理,我马上行动,再次回家看望老母亲(老父已过),计划耐心听她唠叨,给她机会再吹一吹她一直想吹但是由于我们不听而吹不成的过去的辉煌。老母亲跟兄嫂一起,住在新兴路旧市政府宿舍里。这次的回家,我很开心,但更多的是痛心。84岁高龄的老母亲,见到我和老公回家,两眼放光,精神兴奋,眉开眼笑,拉着我陪她算数。
她说她几天几夜不睡觉,就想(心算)这条数,她已经算出来了,但是出去跟她的那些老同志说,没有人能做出判断她是对的,哥嫂也不帮她算,还说她无聊,叫她不要算坏了脑筋。我觉得很奇怪,她没有文化,16岁出来参加革命,就算在部队里学了几个字,但是到现在,那几个字也忘得七七八八了,这样的她要算的什么数啊?她便告诉我:99笼鸡,笼笼19只,只只19斤(她的鸡好大啊),斤斤16两,两两16钱,共是几钱重?共有几只鸡?共有几斤鸡?她先报出她经过几天几夜心算得出的答案,我在用手机计算。我的天呀,老母亲的三个答案,竟然是准确无误!真难为她了,没文化的她进行心算得出的准确答案啊!
我给她做出了裁判,表面上是给了她正确的答案,证明她算对了,其实是证明她的脑子还好用,证明她是个聪明人!老母亲好生得意,她欣喜若狂,话越来越多了,说得眉飞色舞,还要说她当年打游击的事情,但要吃晚饭了,只好打住。那天晚餐,她比平时多吃了很多。见到老老母亲这样,我心里高兴。可忽然听到嫂嫂说,她这段时间很少说话,总是闷闷不乐的,这几天甚至都不说话了,真担心她把脑子想坏了呢。我一愣,随之心一痛,老母亲是多么的寂寞啊!
经过这件事,我深切地感觉到:我们在孝敬老人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孝敬老人,不单止是偶尔回家看看,也不单止是给钱物老人,还有更重要的是顺从老人,理解老人,倾听老人唠叨,经常陪伴老人,参与他们慢慢变老的过程。同时我也深刻的感悟到,人到中年,就必须是肩挑一担,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孩子,两边都是沉甸甸的。当我们在老人活着的时候,照顾他们、陪伴他们、孝敬他们、最后给他们送终了,当我们教育孩子成人并成家立业了,我们肩上这一重担也就可以放下来了。而我们在放下这担子的同时,也就成了孩子担子上那沉甸甸的一边。这种情况,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父母为了我们,无私的付出了一切,我们长成后,父母已是老态龙钟。年迈的父母是我们的至亲,需要我们照顾,需要我们孝敬,需要我们养老送终;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还未成人,需要我们抚养,需要我们呵护,需要我们供书教导。此时此刻的我们,人到中年,百事缠身,时间精力有限,又该如何平衡这重担的两边呢? 轻孩子而重老人,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老人这边,也许少了些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照顾与管教,但没多大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会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还是能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这样的孩子能坏到哪里去?但若果反之,轻老人而重孩子,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对老人不闻不问,那后果不堪设想,以后孩子也会学到我们,自私自利,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不管不顾老人。这样世代相传,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像他们的父辈一样,那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美德,就会荡然无存。
为了我们能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孩子,为防“子欲孝而亲不在”悲剧的发生,为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这种美德能永久传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趁老人还在的时候,尽量多抽点时间,听他们唠叨,照顾他们,孝敬他们,让他们天天开心快乐,陪他们在开心快乐中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