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她现在记忆力越来越差了,还好社区比较照顾我们,经常上门服务,还给家里装了那些便利我们生活的设备……”看着闲不下来的老伴儿在家中来回踱步,84岁的陈康富微笑着舒了一口气。
“一键呼救”的床头按铃、时刻监测睡眠情况的智能床垫、追踪行动轨迹与监测生命体征的智能手环、便于老人如厕与入浴的折叠型把手……陈老家中的这些改变,都源于这张“搬入家中”的养老照护床位。
睡眠监测、运动感应、照护服务
这份“孝心礼”让老人生活更便利
陈康富与78岁的妻子盛祥云在拱墅区大关街道德胜新村居住了大半辈子,是社区中的老居民了。女儿成家后,这个家中便只剩下夫妻二人。
“她年轻的时候要强,什么都抢着做,也不太习惯被别人照顾,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和她妹妹陪着。”陈康富说,老伴儿的股骨做过置换手术,现在身体里装着人造股骨,长时间行走需要他人搀扶。并且,近年来盛祥云的记忆力大不如前,而陈康富本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大,照护起来难免力不从心。
不能常伴二老身边,女儿总是分外挂念他们的身体情况。去年年底,从大关街道“阳光老人家”了解到“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后,女儿便“瞒着”二老提出了建床申请。
很快,“阳光老人家”站点服务商——乐龄家医护工作人员就上门对盛祥云老人进行了居家生活环境、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能力等全方面评估,并提出了照护方案意见。
最终,女儿为母亲定制了含电子信息化、生活照料、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康复服务、精神慰藉6个方面的每月30小时1200元套餐。除去政府补助部分,实际上每个月只需支付600元。
“隔段时间就有工作人员上门为我们服务,比如打扫卫生,测量血压。还有她手上这个智能手环,据说能监测她的身体情况……”陈康富说,本来社区给他们在“阳光老人家”中定了床位,但考虑到老伴儿认床,在陌生的地方无法入睡,再加上自家距离“阳光老人家”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便还是选择把照护床位“搬进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陪她去‘阳光老人家’洗澡,那里有专业的医生与护理人员,每次入浴前都会检测她的身体状况,也会给我们一些照护建议,比在家里洗澡更放心也更安全。”
今年拱墅区
还将再建500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
据统计,拱墅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9.89万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5%,近70%的老人居住在老旧小区。
老城区养老机构场地资源匮乏,现有机构床位难以满足群众对高品质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拱墅区积极拓展“数字+养老”信息化建设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应运而生。
2020年,拱墅区出台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工作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区各街道试点设立家庭照护床位145张,依托乐龄家、朗诗、全日医康、康久、和康等医疗机构资源,利用“华数康养服务平台”信息化手段,对老年人实行24小时的照料支持和服务响应,并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及时应急响应。
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过程中,拱墅采取“一体化”管理,明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老人统一评估、统一协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流程、统一人员调度“六个统一”,并将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监管统一纳入区“阳光大管家”信息平台实时监管。
日前,记者从拱墅区民政局了解到,今年该区将在2020年试点的基础上,再建设500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进一步探索家院互融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广大老年人特别是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在家养老也能享受到专业机构服务的迫切需求。
来源:杭州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