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陌生人说话》第三季,悄然地在腾讯上线了。和前两季一样,开播就保持了较高水准,在豆瓣评分9.6。
这是一部对谈节目,聚焦了社会中值得关照的“陌生人”。没有明星的光环,也没有宣传的包装,主持人陈晓楠对话社会中一个个生动的个体,以温暖的语言揭示着社会百态。看似温和,却直戳人心。
在这第三季中,一期《余生只信陌生人》让我记忆尤深。短短30分钟,眼眶总不时湿润。不仅是因为发生在我熟悉的上海,更是因为透过镜头,折射出的是不可避免的养老困境。
访谈对象是上海普陀区公证处的李辰阳。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见证过无数的人间冷暖。但有一件,令他也觉得匪夷所思。
老大爷马林,高龄88岁,是上海某社区中的一位孤寡老人。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平日的生活起居都力不从心。还好,家门口水果店的摊主小游,对老人平日照顾有加。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老人找到公证处立下遗嘱,要将全部的财产和价值300万的房产,都送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小游。
是一时兴起,还是老年糊涂了?其实都不是,相反,这是老人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从节目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常年独居,亲属又冷漠相待,平时也没有往来。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去世时,是水果摊主小游伸出援手。日常起居,是小游贴心照料。
正因为如此,三年前老人就让小游一家搬进了自己的家,组成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家庭。2019年,更是将小游指定为了意定监护人,在自己和小游之间,通过法律,建立了一道法律联系。
我们都听说过法定监护人,那何谓意定监护人呢?
通俗而言,就是成年人在自己清醒的时候,选择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可以是亲属,也可以不是亲属,通过书面指定被委托者,成为自己失能后的监护人,照顾自己。这点,在即将生效的《民法典》中,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我们都说养儿防老,可当膝下没有儿女,或者子孙不肖时,高龄的老人就成了社会中的“弱者”,陷入了自我生活困难的窘境。可意定监护制度的应运而生,仿佛为这些无助的老人打开了一扇窗,缓解了当下和未来对于养老、就医、人文关怀的迫切需要。
对于上文的马大爷和小游而言,一边,是将自己的余生托付给他人。一边,是将更多的责任揽上身。两个没有血缘的亲人,通过一道温情契约,连接到了一起。
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在房产继承事上,从来就不缺狗血的故事。
在节目播出后,老人的亲属公开发声,说老人在三年前被查出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作出将房产留给小游的决定,也是被小游洗脑了。
真相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作为群众的我们,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但从我从节目中老人的表现和小游的话语中,我愿意相信,即使人心复杂,真心一定能换回真心。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最怕的不是“私心”的存在,而是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狼子野心。
对于老人而言,已经活到了88岁,随时准备好了入土为安的准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在乎的难道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百万家产么?是为了看到亲属临终分遗产时候的勾心斗角么?不是的,他要的,可能只是一份平日里的陪伴和关心吧。
而这些,小游一家,都带给了老人。退一步讲,哪怕小游真得有为了房产的私心,承担了照顾老人的责任,那又有什么错呢?
至少我看到老人看着孩子承欢膝下的快乐,看到了他们为老人庆生的温暖。比起孑然一生,无依无靠,吃着放凉的冷饭冷菜,羡慕着别人家的其乐融融,老人脸上的微笑是真实的。
如果人间的常见的爱有两种:一种是拾起了,有打碎了;另一种是打碎了,又拾起了。那么对于老人而言,他无疑是后一种。小游一家的陪伴,让他的余生,充满了温暖红尘。
日复一日照顾一个老人,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日常起居,一日三餐,怕摔着怕嗑着。一举一动都扯动着照料人的神经,消弭着耐心和关心。可当老人眼神坚定地列举小游的好时,思路清晰,掷地有声,让我对此深信不疑。
活得越久,越觉人世皆苦,可又贪恋片刻安宁。常说陪伴和真情是无价的,那到老人这,用300万换回一份赤子之心,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可这又有什么不值呢?好人不应该只配拥有“一生平安”,也值得一生“有钱”。
说到底,比血缘更能守护一个家庭的,是羁绊。毕竟,血缘只能证明生理上的关系,而爱与责任,才是一个家庭长久圆满的最重要的东西。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偷家族》的各个成员,没有血缘的联系,哪怕组成了一个表面看起来是为了利益纠缠在一起的特殊家庭,可仍然让人泪目。
是在弥留之际,奶奶看着一家人在海边游玩,望着大家的背影,无声地说:“谢谢你们。”
是在祥太回学校时,男主追着公交车跑了很久,祥太透过车窗,默默喊出那句“爸爸“的动容。
身份和称呼都是假的,可每天情感的累积,却是真的。
或许就像《以家人之名》中说得那样,“有血缘的,不一定能成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彼此爱护的人,一定可以。”
这样看来,影视剧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倒也一点都不假,而现实,往往可能更令人唏嘘。像这样无血缘的特殊家庭,在中国老龄化的当下,可能还会有越来越多。
据老龄办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失能失智、孤老残障等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占有一定比例。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独立而不孤独,可能是“意定监护”一直追寻的目标。
这对于老人而言,是生命尽头黑暗之时,透过浓浓密云的一丝光,凄凉却又带来希望。那些意定监护人,通过不可随意撤销的公证,往自己身上揽责,也不仅仅是出于法律的约束。因为责任,难道不是爱的一种体现方式么?
正如李辰阳公证员所说:“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因为人都是会老的,人也都是会死的。”
透过意定监护,透过节目,我们看到了社会中的孤独,看到了无奈,也同时看到了孤独和无奈中,法律和社会给可怜人的可贵关怀。他们抱团取暖,他们用真心串联起生命的羁绊。人间不值得,但人间其实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