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兰楠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财富。
但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却一定程度上成为时代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如何解决老年人办事难、养老难等问题,今年四川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省政协委员周川: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
“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居家隔离,出行健康码、消费网购、视频联络,我们的生活全部转移到了线上进行。这其中,老年人却因不会使用或者不能熟练使用智能设备,导致日常消费难以进行,获取健康码困难,出行举步维艰,面临社交孤立的困境。”省政协委员、民建达州市委副主委周川介绍说。
省政协委员周川
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省两会上,周川提交了《加快让老人融入智能生活》的提案,提出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营造清新友好的互联网平台新风尚。希望互联网平台面向中老年用户提供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上网模式,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希望公共服务部门能够积极加入“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中,从老年人的需要和困难出发,既要开发适老化的公共服务网络产品,也可以让功夫在“网”外,比如开发更便捷的身份证替代功能,让每一位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不掉队、不落伍。
同时,周川还提出,要制定易实施、便管理的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规范体系。“在老年用户融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带来了信用体系滥用、隐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老年群体对数据安全敏感性较低,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其中既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主管部门全面深入监管,以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省政协委员李凊:推动意定监护地方立法
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凊则关注到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我工作中发现,老年人成为限制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后的指定监护案件逐年增加,指定监护程序完成后,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相关的离婚、同居析产、侵权、不当得利等纠纷发生。更有甚者,子女完成指定监护程序后将老人房产变卖,随即对老人放弃治疗。”
省政协委员李凊
当老年人失能失智、生病陷入昏迷之时,如何确保疾病能得到及时救治,其监护人是否会全心全意、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照顾其生活直至康复,如何在家庭的纷争中确定对其最为有利的监护人?李凊表示,意定监护制度实施近八年来,遇到立法上规定缺少操作性、意识上社会接受度不高和专业上行业规范无统一标准的三大困境,致使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对此,她建议通过地方立法完善意定监护实施细则,加大制度宣传力度。
李凊建议,要完善意定监护合同的具体规定,细化合同成立、生效、变更、终止、撤销等情形。要限制监护人的选任资格条件,并设立监护审查和监督机制。此外,行业协会要出台规范指导意见,如律师协会、公证行业协会、法学会等各法律类专业行业协会应加强意定监护法学理论研究,制定意定监护协议范本,制定规范指导意见等,规范合同文意,加强合同效力,简化操作流程,切实保障权益。
省人大代表阳运逵: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
同样是养老问题,省人大代表、四川运逵律师事务所主任阳运逵则建议,要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升级,努力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提升公共资源精细化配置与全生命过程的人文关怀。
省人大代表阳运逵
“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肩挑’多位老人的情况不少见,负担很重,有些家庭因为子女实在太忙,无法照顾到老人,因此产生了许多空巢老人,令老人晚年更加孤独。所以,社区养老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补充和应该扩大的模式。”
阳运逵介绍说,社区养老模式在成都已逐渐实施,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且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缺口较大,还满足不了需求。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对社区养老现状进一步分析,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专业人员和设施设备方面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