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袁静娴
从4月1日起,深圳将同步国家移民管理局,实施老年人办理出入境证件6项便利新措施,以人工引导等服务方便老年人办证。此举将有效帮助深圳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难的问题。
近年来,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为大部分人带来了便利,也加大了老年人面临的挑战。“智慧养老”“适老化”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11.2%。
如何有效解决“数字鸿沟”难题,让老年人群体更好适应智能时代?记者梳理发现,多位科技大佬在带来的建议和提案里,都不约而同关注到了“智慧养老”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目前老人专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种类单一、产品设计不能契合需要;在线挂号、移动支付、扫码点餐、网约车等智能应用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实际可操作性。为此,他提出“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也指出,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同类产品适老程度参差不齐,软硬件产品适老化改造不同步、不匹配,严重影响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使用体验。他表示,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智能技术适老标准的总体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群策群力,共同建立专项标准体系。
推动智慧养老进社区
2020年10月,“上海一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预警”的新闻引起了热议,网友纷纷点赞喊话:值得全国推广。
如何让智能技术尽快融入老年人的生活场景,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金刚里社区民警杨蓉认为,应持续推进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联动智能终端形成统一信息资源库,让老年人切实感受智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她进一步提出建议,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化数据平台,把社区的养老人员的健康数据、养老数据、养老服务模式以及养老机构的所有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并提供烟雾报警器等智能化装置,为老年人能够提供精准性的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则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更多智能设备进社区,拓展和深化智慧养老服务。比如,通过加快推动智慧养老进社区,包括通过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等帮助收集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数据;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等。
推动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
近年来,多地呈现“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机构养老,3%的老人在养老院等机构养老。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15万家从事“智能养老”相关的企业。广东省的智能养老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2万家,占比14%。
“发展智慧养老机器人,有助于破解护理人员不足等问题,还能满足老年人在安全防护、健康保障、情感陪伴、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魏明建议,做好产业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智慧养老机器人高端产业集群。
在主流的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全国政协委员、正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欧宗荣建议,强化老有所“养”,加大财政投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比如,以社区为单位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努力实现城市的每个社区都有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街道都有功能齐全的老年照料中心或老年服务综合体;保障新建居住小区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要求,实现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各地既有居住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推动老年人居家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等。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