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处在世界大环境中第一追求的目标,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建设才能跟得上,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能上一档次。我国的经济发展从2000年便开始走在世界的前列。2010年,中国经济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至此,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60余年的风霜,终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目标。
然而,这60年间,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便是其中之一。人口老龄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总数的指标,这个占比越高,证明这个国家劳动力处于缺失或者减少的状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不光光于经济发展有关,也和社会福利保障、文化观念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如今,中国也面临着这个情况。据统计,2015年之时,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2.22亿,而这这个数据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局面。2021年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超2.6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了18.7%。
这份数据虽然不比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比例。但是,我们要明白,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依旧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比这些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来说,每个人所能占到的社会资源是远远不及的。我国想要在未来赶超这些发达国家,充足的劳动力肯定必不可少。人口老龄化,对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势必会造成阻碍,这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而从社会稳定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退休年龄一调再调。这个调整对于体制之内或者有稳定工作的人来说尚且能接受,因为这些人退休之后有稳定的退休工资;但是对一些没有稳定工作、靠着体力吃饭的群体来说就,延迟退休就意味着自己还要拖着已经不太利索的身躯为自己的养老金拼搏几年。
其次,老年人群体的增加也让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制于福利体系的支出。无论是养老院还是其他相关机构,政府必定要投入一部分资金进行建造。伴随着老龄化的加重,这部分投资也会越来越多,相应地,其他社会设施的建设就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最后,人口老龄化也会造成年轻人养老压力过大,出现两个群体都身心俱疲的情况。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严峻,曾经有着世界第一劳动力的我们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优势,现在面临的是要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难题。
当然,面对人口老龄化,党和政府也没有听之任之。早在2019年,提交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 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二审稿)中,张苏军委员呼吁调整我国结婚年龄,将这一法定年龄从22岁和20岁降低至18岁。这一提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调侃,18岁的时候我们许多人还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踟蹰前行,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谈恋爱和结婚呢?
这个提议的合理之处在于跟随时代的变化调整法定结婚年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18岁结婚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太遥远了,面临着学习、生活压力的他们,这样的提议只会徒增焦虑。除此之外,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养老问题,我国也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力图改变传统养老模式高投入、低回报的窘境。就在近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名叫时间银行。
这种养老模式的操作流程就是招募养老志愿者,并在时间银行当中记上自己的名字,当其他人需要的时候再提供帮助;同样地,当时间银行的志愿者需要帮助的时候,银行也会提供相应的帮助。不同于传统投资性的养老模式,时间银行需要的投资并非是没有回报的,它旨在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来解决养老问题,本质上也是让社会的各个成员承担起社会发展进程中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