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延迟退休成热点的当下,大量超龄农民工是因为“闲不住”?
2020-11-30 14:24  浏览:42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延迟退休正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民生话题。相关报道显示:受过更好教育、有着更高地位的知识分子普遍支持延迟退休, 但大龄超龄农民工的存在也是支持延迟退休吗?

放眼望去,我们会发现在我们身边都可以看到,不仅是建筑行业,在环卫、保安、家政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不少超龄农民工,他们似乎都在主动式“延迟退休”。有的人可能会说:老一辈就是一辈子勤劳惯了,闲不住。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会发现他们是“不能闲”:除了需要给自己攒养老钱,还要被迫承担养家的压力。一些人不仅要操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还要帮子女养下一代。此外,儿子结婚的彩礼钱、房贷、车贷等等,都驱使着这些本该颐养天年之人,去干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挣点小钱。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他们,到老了还要这么辛苦,让人不胜感叹。但如果等这一代人都老了干不动的时候,那些建筑工地、家政等行业又该如何继续呢?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他们的生存现状:


一、家庭压力让他们依然奋斗不敢松懈;

农民工们找到好工作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小,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下滑严重,反应速度和体力、精力无法媲美年轻人,自然竞争力就弱于年轻人。这会驱使他们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的行业聚集,比如保安、清洁工、建筑工等,这些工作要么脏、累、危险,要么工资低。年轻人有挑选的资本自然看不上这些工作,而超龄农民工们没得挑,有份工作能够让他们养家糊口,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家住河南安阳的老周,今年59岁,是一名建筑工人,他可以算是相当早的那一批农民工了,92年第一次外出打工,跟老乡一起去了天津的一个建筑工地,此后二十多年他基本上都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几个省市各大建筑工地做工。这些地方离家近,农忙时节可以回家忙农活,闲时再回工地,这些地方老乡也多,彼此也有个照应。

老周是大工,工资从最初的每天20块,还经常拿不到钱,到如今的每天280,遇到小工程还能几个人合伙包下来,一个月能拿到一万多。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太长久,今年因为疫情原因,他和老乡们被困在家两个多月,在此期间工头通知他们老板联络不上了,项目黄了等疫情过了他再找其他工地。

疫情稳定后,工头确实联系到了新的工地,不过老周还有其他几个年龄较大的却被告知,应项目方要求,他们年龄太大不能去了。无奈的他们只能联系了一个在老家给村里盖房子的小建筑班子,这些小建筑班子的工人年龄都很大,最大的甚至已经70出头,当然工资不会很高,一天140,老周因为相对年轻,且技术经验丰富,解决了很多施工问题,工资稍高一些,一天150。

不过,随着农村结婚也要在城里买房,在老家盖房的越来越少,再加上其他老年建筑班子的竞争,老周他们并不是每天都会有活干。在没有活干的期间,老周会自己去县城找点零活或者忙些地里的活计。不是他闲不下来,是不敢闲下来,儿子刚刚结婚,又买了房,房贷儿子自己还,但是结婚借的二十来万他却无能为力,只能靠老周还。但偏偏老周的收入在今年严重缩水,这让他愁的烟瘾越来越大。

当然,类似老周这样的并不是个例。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50岁以上年龄阶段的农民工占总群体的24.6%,超7000万。这些超龄农民工之所以还在务工,不是“闲不住”,而是因为“不能闲”,除了攒养老钱的需要,主要还是迫于养家的压力,一些人不仅要操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还要操心自己父母养老问题,还要帮子女“养小”。此外,儿子结婚的彩礼钱、房贷、车贷等等,都驱使着这些本该颐养天年之人,不能真正的闲下来。


二、工作苦累作业环境恶劣;

提到农民工,很多人第一瞬间就会想到皮肤黝黑、满身都是泥灰的建筑工。确实,在全国大搞土建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吸引了大量早期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成为城市外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代表工种,也让很多人将建筑工作为农民工的固定形象。

而现在几十年过去,活跃在建筑工地的,大多还是那一批人,不过他们现在有了新的称呼——超龄农民工。他们之所以至今还活跃在一线,在于建筑行业太苦太累,建筑工很多时候都需要到户外作业,不管夏天再热、冬天再冷也要继续工作;危险性还高,工地上到处都有可能有钉子、铁丝,受伤都是经常的事情。

不仅如此,生活条件也很苦,条件好点的,可以住在简易板房中,有台破空调;有些资金不宽裕的项目,破空调都没有,冬冷夏热,甚至有些工地连简易板房都没有,随便找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用木板搭成床就可以住人,比如破旧的老房子、已经建好的毛坯房等。至于吃的方面,也是什么菜便宜吃什么,白菜、冬瓜、土豆等等,还缺油少盐的。

这样的条件,年轻人很少有愿意选择当建筑工的,哪怕建筑工地的收入可能会更高些。建筑老板在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的情况下,不得不继续雇佣他们。而超龄农民工之所以还拖着越老越老弱的身体继续奋斗,也是迫于前文所述的现实经济压力。

三、社会保障不足,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工伤保险问题亟须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市场有着用工需求;另一方面,超龄农民工有着劳动需要。看似是合理的供求平衡,但是,这种局面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超龄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据了解,现行法律规定,对于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且已享有养老保险待遇的超龄人员,退休后再次就业与用人单位形成的是劳务(雇佣)关系,不再是劳动关系。然而,对于众多的包括超龄农民工在内的虽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仍无法办理退休享有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来说,现实就比较尴尬。

随着超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比如,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四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4〕103号),作出了“工伤优先,项目参保,概算提取,一次参保,全员覆盖”的制度设计。

2018年年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8〕3号),将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流动就业的超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保障,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领域退休后继续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权益。

为回应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扩大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诉求,部分省市出台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指导意见。

例如,2018年7月,浙江省人社厅等3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试行职业技工等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继续就业期间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浙人社发〔2018〕85号),在浙江省内推进试行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将未享受机关事业单位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男性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的超龄就业人员纳入试行参保范围。

目前,浙江省多个地市开展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试行参保工作。

在这方面,江苏的做法值得肯定。据报道,2017年7月,江苏省仲裁委经征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相关业务庭意见,通过的《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疑难问题研讨会纪要》提出,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双方之间用工情形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应按劳动关系特殊情形处理。

虽然国家层面出台过一些规定,很多地方也都有相关条例,但是规定不统一,急需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法律规定。如果国家层面出台了更加具体的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就能更好地拿捏住依法用工的尺度,劳动者也能挺直腰杆干活挣钱,劳动用工监管会更有力度,对不法用工行为也可以实现精准处置。


(二)养老问题也很严峻;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在当下,年轻人被房贷、车贷、家庭开支、教育开支等压得苦不堪言,不但在赡养父母方面很难用上劲,甚至还要向父母伸手要钱,这种情况下,养儿不但不防老,甚至还成为了一辈子的负担。

这让超龄农民工们,老了但是身上担子却更重了,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父母,还要帮子女分摊压力;另一方面也要攒点钱,给自己养老用。而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相关宣传的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超龄农民工对于社会保障产生需求。但是据了解,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直到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大部分农民工才开始被纳入社会保障网,这就意味着,超龄农民工们很多人不满15年的缴费年限,无法领取养老金。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瑞政认为,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目前已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实际问题,这一部分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群体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按照国家政策,他们在从业期间应该享受交纳保险的政策,但是由于“企业不愿交,本人也不愿交”等诸多因素,导致国家政策在这一层面执行不下来,但这部分人又到了一定的年纪,养老成了难题。而且农民的老龄化程度要比城市快,比例也比较大,现有的新农保政策保障标准又很低。针对这些现实情况,他建言,高龄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应该得到保障,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步入老龄,追缴保险并不可行,国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可以针对这部分人实行一定的补助政策,而这个补助政策至少要比低保标准高,因为低保标准是维持最低生活保障的,如何让高龄农民工的晚年过得比较满意,让他们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生活得有尊严,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

综上所述,超龄农民工受文化水平所限,多数从事体力甚至是强体力劳动,工作环境差,工作量还十分巨大,至今还在工作大多数原因在于家庭的经济压力,让他们不能停、不敢歇。

可以说,目前正是他们在支撑着中国经济最底盘的运行。但是,他们终究有老去的一天,如果有一天他们都因实在干不动而离开劳动力市场。那么,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力将如何获得支持呢?农民工这样的身份何时真正去掉?他们的社会保障如何获得?

笔者认为:这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代最勤劳的农民工了。在未来,中国的农民工有可能会消失。那么,中国的基础劳动力何去何从呢?我们认为,这些行业和工种都不会消失,但会走向中高端化。就如德国一样,很多从业人员可能将从职业学校毕业,相应的,其收入和社会地位也会大为提高,甚至收入将超过大部分白领。不然,我们从现在就可以看到,目前最年轻的农民工基本以70后为主了,80后和90后将越来越少。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很难再招聘到年轻一代,而且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对自身的权益有着更高的要求, 职业学校也许将成为核心招聘渠道。而“农民工”这个称谓,随着产业和教育的升级、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也许会完全消失。

因此,好好珍惜和感恩现在我们拥有的城市服务吧,在未来,当这一代农民工老去时,我们的城市生活成本将会迅速提高。同时,希望全社会也能关注和关怀这一代人,给予他们更好的退休保障,让他们能安度晚年。毕竟,当下的年轻一代正享受着老一代“低成本”的福利,他们的退休保障,也应该由全社会来承担。而在农村退休金目前较低的现状,如何提高他们的退休待遇,这涉及到收入分配机制问题,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来统筹兼顾,以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养老机制为目标。

(文/丁龙昌、周站)


发布人:6cbb****    IP:61.145.4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