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黛 图/来自网络,侵删
1.
哑巴大爹一辈子都没结过婚。
大爹跟我爹同岁,今年62,是二爷的儿子,在他家排行第三。他上头两个哥哥都娶妻生子,到他和下面的小爹,一个哑巴,一个半聋。
那年头,农民穷苦,吃不饱穿不暖,娃多了不好养活。两个大儿子生了10个孙子孙女,二奶奶怕了,狠狠心不给两个有些残疾的小儿子说媳妇。
大爹小爹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苦活累活,上坡下地,挑粪砍柴,都吩咐他们。他俩跟二伯一家住一起,二伯家6个儿女。大伯家4个儿子,有大小活计,都喊他俩去帮忙。
侄子侄女们大了,出门挣钱了,小爹跟着堂弟去了煤矿做工,大爹在家做农活,打零工挣点小钱。
前年,大爹满60岁了。农村60岁的无儿无女的老人,是可以进镇上的福利院(我们都称呼养老院),享受国家养老的。村上的干部骑着摩托车,来家一趟又一趟地做工作,跟他讲道理。
最初他就是哭,怎么说他都摇头,激动得比划着不去,还要作势赶干部走。
后来干部跟大爹的哥哥说,去了养老院怎样好,不用种地,有人洗衣服,有人做饭,国家养着。大爹还是不肯,一提到要离开家就红了眼睛。
再后来,干部干脆开车来,接了大爹二伯一家,还有在家的堂弟堂妹,一起去养老院考察情况,看过宿舍,看过漂亮干净的大院子,那么多老人安闲的坐着晒太阳,大爹软和了。
最后二伯和堂弟们跟他商量:先去呆一段时间,想回来就跟院里的人说,打电话让家里去接。家人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望。
像哄小孩一样把大爹哄得不哭了,一步三回头地进了养老院大门。
2.
大爹一辈子跟二伯二妈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一口锅里吃饭,二妈给洗衣服。习惯了有亲人相伴的生活,陡然去了陌生的地方,大爹极其想家。
去的第一个月,大爹逃跑3回。有一次半夜翻院墙,被门卫发现,抓住送回宿舍。第二天二伯去看他,他不停流泪,比划着要回家,家里好,宁愿二哥天天骂,也要回去。
二伯跟养老院的请假,接大爹回去住了一晚,又把他送去了。
吃到二妈做的家常饭菜,看看门前屋后自己亲手种的树木庄稼,大爹踏实了,兴奋得跟乡邻比划着养老院的生活。回家感受过熟悉的味道,再回养老院,大爹就少了抗拒。
路上遇见的乡邻跟他打趣:你回娘家了?啥时候再回来啊?大爹嘿嘿直笑,一脸满足。
其实养老院就在老家和镇上的中间,家里距离镇上10里,养老院就在5里的位置。在养老院的楼上看家的方向,能隐约看到老家的红砖墙。
对于一辈子没去过陌生的城市,没在别的地方住过的大爹,养老院就是全然陌生的。每个人去到陌生的地方都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大爹不能言语,那些不安和思念憋在心里,表现出来就尤为激烈。
就像我们初次离开家乡,在陌生地方的惶然不安,是一样的。回家一次,看到熟悉的音容笑貌,那些慌张忐忑自然消失。
3.
知道老家还有人挂念他,大爹就乖了。
人啊,一颗心安定了,就有了兴致观察周围。
养老院的做饭嫂子,洗衣服嫂子,都有我们村的。大爹之前一心想着回家,没留意。现在知道养老院才是自己长呆的地方,就开始学别的老人,该吃饭时安心吃饭,该换洗时老实换洗。定心一看,原来那么多熟面孔,他更踏实了。
村干部劝说之前,还说养老院有菜园有地可以种,稍微年轻一点,还能劳动的人员,可以参与劳动。可是大爹去了很久,都没有安排到活儿。倒是每天按时吃饭,按时作息,闲了凉亭里坐坐看风景,大院子里走走,跟认得的人打招呼,大爹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
安逸了,人就胖了,笑容就多了。逢年过节,二伯他们去接他回家团聚,他还推辞,打手势:有,养老院都有。
只有堂弟堂姐他们开车来接,去城里玩,去市里玩,他才开开心心地跟上。
若只有二伯二妈在家,他还真不愿意回去,觉得不如养老院热闹丰盛。
养老院有青菜瓜果,有大猪圈,养着4-5头大猪。过大节都会杀一头,吃饭都是大圆桌,一桌8-9个人坐着,热热闹闹的。过年时每人一套新衣服,每个人都笑得见眉不见眼。
看到白胖起来的大爹,见人一脸笑,家人放心了。
4.
镇上的养老院就那一所,名叫“夕阳红”。
各个乡镇无儿无女的老人家,有像大爹那样残疾的,有痴傻的,满60岁后,就由村委上报,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房子是前些年盖起来的新楼房,场地是几十年前的中学。有足够大的宿舍,厕所,休闲场所。除了菜园和田地,都砌了围墙围起来了。
大院子里,阳光正好,花红柳绿。老头老太们,有安静坐着不动晒太阳的;还能走动的,四处转转,看看;也有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着久远的往事和老家的日常。二伯家的姐姐去过多次,河对面的一个嫂子在里面做饭,都进了养老院的人好享福,不操心,没压力,真正的养老。
做饭洗衣照顾的都是从附近村上招来的40多岁的人,一个月1500块,正常上下班,这样的工作竞争很大,你不做有多少人排队等着做。所以,除非家里有事,一般人去了都不会辞职。
饭菜有人监管,保证充足的油水,让老人家吃好。卫生每天有人打扫,脏了有人洗,不能动的也有人伺候着。
若有一天安静离世,养老院负责人会安排葬礼。那一年在老家逛街,从闹市里走过一群人,打招魂幡的,戴孝的,打花圈的,抬棺的,敲锣的,一样不少,当时我以为是某户人家的老人去世办的葬礼,旁边的人说是养老院才去了一个老人。
养老院去世的孤寡老人,也有这样热闹体面的葬礼,我真是开了眼界。当时就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老有所养啊。
5.
反观老家许多有儿有女的老人,到70多了还无法停歇,要为儿女带孙,一顿不做就得饿肚子。养儿防老,成了儿靠老。他们想进养老院享福,都还没资格,只能苦哈哈地熬一天算一天。
现在是有儿女的人担心养老,害怕自己老了以后,儿女不管,老年凄凉。无儿无女的就盼着到了60岁,好进养老院过好日子。
这是国家想的周到,为孤寡鳏独弱势群体解决了他们最担忧的问题。
2019年末,全国有1.3亿农村老人。这部分人里,无儿无女的占少数,有儿有女的老人中,有多少人不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自己的养老金准备够了吗?
身为儿女,我们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担负起赡养老年的义务。让父母老的有尊严,辛苦一辈子,老了能过上舒心的晚年生活。
身为父母,得早早做好养老的准备,为自己考虑,储备一定的养老金。老了,也要手中有钱,身后有所依仗。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