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老龄化程度高达34.4%
户籍老年人口超过503万的特大型城市
养老服务资源的不足
一直是民生领域的一大问题
↓
住公办养老院
上海老人将实施轮候入住制
历经5年努力,上海建成700多家养老机构、近15万张养老床位、155家长者照护之家、641家托老所、815家助餐服务点、近20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一些资源短板补上。但是,如何让养老政策、养老资源和老百姓的需求更有效地对接。日前,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规定,本市将实施公办养老机构轮候入住制度。
中心城区部分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郊区养老床位空置的现象依然并存,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从解决结构性矛盾入手。有委员建议,增加有关公办养老机构轮候入住制度的原则性规定。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登记轮候床位,要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需强化制度建设?经会同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市司法局、市民政局慎重研究后,市人大法制委认为,综合考虑本市养老床位供给情况、社会养老需求状况以及相关制度功能等因素,采纳委员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市、区两级政府应当加强基本养老服务资源统筹安排、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保障资源公平享受。
为此,条例规定: “区人民政府按照本市有关规定, 保障达到一定照护等级的老年人依申请轮候入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市发展改革、民政、财政等部门以及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资源统筹配置,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公平享受。”
“时间银行”写入上海养老法规
服务老人时间可储蓄并兑换
在深度老龄化的上海,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辅助性组成部分,在此前已实施的“老伙伴计划”等众多互助性养老服务中,“时间银行”是较为特色的试点项目之一。
所谓的“时间银行”,即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将来可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
2019年,市民政局在虹口、长宁两区开展了“时间银行”试点,服务内容以非专业性、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服务内容为主,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以及各类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等。今年8月,市级试点范围扩大到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五区各街镇。
时间银行项目的实施考虑到了上海的老龄化现实,截至201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18.12万人,其中60到64岁占30.2%,80岁及以上占15.8%,两者比例接近2:1。如果能让60到64岁的“年轻”老人去照顾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
在立法中增加“时间银行”制度的规定,来自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和部分委员的建议。经研究,法制委认为,“时间银行”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激励并规范社会成员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从实践情况看,目前该项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相关制度设计需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明确。
为此,条例规定,“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兑换等激励、保障机制”的原则性规定,为实践探索预留制度空间。
【来源:上海长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