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有个女同事说:
如果她婆婆老的动不了了,她是不会去亲自伺候的,而是会送(养老院)。
这一点,她也跟老公商量过了,老公也表示同意。
不知道这件事,婆婆本人知不知道,知道了之后,会是什么感受,会顺从地接受这个安排吗?
后来根据聊天得知,同事的婆婆七十多岁,已经出现了轻微的阿尔茨海默症状。
同事两口子看了很多关于这个疾病的文章,说是亲自护理起来非常的麻烦。
甚至有可能需要,两人当中一人辞掉工作,来全职照顾老人,才能照顾好。
而现在,一般的家庭,哪有那个条件呢?
光靠一个人五六千元的月薪,如何负担得起一线城市一个三口之家、外加一位患病老人的全部生活开支呢。
想想就不太可能吧。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个观念叫做“养儿防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说“养儿防老”在当今社会是不现实的?
以前说尽孝是什么,是“父母在不远游”,是“出入扶持需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怪不得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崇尚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里有他们非常怀念的东西,宣扬的也都是他们愿意接受的三观。
而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功利社会,曾经的大家族结构垮塌殆尽,传统孝道文化的土壤也随之干瘪失水。
首先独生子女一代,光是养活自己就已经拼尽全力、自顾不暇,客观上很难负担得起一对父母的养老费用、精力和时间。
两个独生子女结婚更是灾难,两个人要支付四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养老费用;
其次,八零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往往并不甘于蜗居于十八线小镇。
通过大学教育掌握了一定的谋生技能之后,他们出生的小城市,也无法给他们提供理想的工作岗位,在客观上造就了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的情况。
这就更无法做到传统文化里所规定的“尽孝”了,别说“不远游”,逢年过节看望父母一下都算他是个大孝子。
所以呢,很多老年人、甚至是中年人也早早地发觉了:
随着时代的变化,养什么都不能防老了。
想要拥有一个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主要靠钱,有钱啥都好说,没钱啥都难讲。
每当网络上爆出子女不孝的新闻,痛斥是容易的,谁都可以轻易地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年轻人没有心。
比方说,本文开头说的同事两口子打算把婆婆送到养老院,公司另一个同事就跳出来说:
“你们好过分啊,这样对老人多不公平啊。她一个人在养老院多孤单啊,万一被欺负怎么办……”
但除了这样,他们还能怎样呢?
他们和多数人一样,都是在私企打工挣一份死工资的普通人。
如果夫妻俩当中一个人,为了“尽孝”而不得不停止工作,那么整个家庭收入势必要减少一半。
这种情况下,可能连家庭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又何谈“尽孝”?
不仅没办法尽孝,甚至连自己的生活、下一代上学都成问题,难道搞得这样悲壮,才叫尽孝么?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觉得咱们都得搞清楚一点:
不是人变了,也不是关系变了,而是这个世界变了。
如今社会的生活压力,不是你一句轻飘飘的“尽孝”就能缓解的。
子女大多都想让父母晚年舒服一点,子女也大多想尽孝,但现实环境不允许。
尽孝的背后,需要钱。
所以我们,都要尽量提前为自己的老后生活做出一定的规划,并且接受未来养老模式的改变。
接下来我们可以思考第二个问题:
是否可以转变对于多样化养老方式的态度?
第一,去养老院。
不得不说,很多老人现在对“去养老院”仍然是一种排斥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耻辱的事情,好像去了养老院,就代表自己没人管、没人问了。
其实并非如此。
且不说在国外,去养老院是很正常的养老方式之一,关键是认真考虑一下现状,让成年子女全职照顾也不现实啊。
如果子女都自顾不暇,老人还非要强求他们贴身照顾,只会让子女心生不满,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没钱咋照顾),最后所有人都不幸福。
第二,抱团养老。
其实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和机构已经开始摸索新型的养老方式了,比方说抱团养老。
几位年龄相仿的老年人合租一个公寓,通过AA的方式“共享”保洁、照顾、医疗等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年龄相近的人在一起还有话说,能够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一举多得。
虽然这个模式也有各种弊端,但长远来看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养老方向。
两代人因为有年龄代沟,无论怎么努力相处也不可能完全地感同身受,非要跟子女住一起找那个不自在干啥呢,还不如跟谈得来的同龄人在一起生活。
讨论
分享下你是几零后,对于养老,你又是如何规划的呢?
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