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一个好的婆婆应该要把儿媳当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来看待,毕竟也是别人家的女儿,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来到了自己家理应受到呵护。曾经的掌上明珠,现在却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身份的转换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是不容易。
所以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婆婆的体谅,在日常行为方面也需要婆婆当一个榜样,毕竟都是过来人,婆婆比儿媳更明白该如何操持一个家。同样的,婆婆的做法在无形之中也会影响到儿媳。
婆婆如果对待儿媳体谅包容谆谆教导,那么儿媳一定会好好孝顺婆婆一切言听计从,相反的是,如果婆婆对待儿媳疏远且刻薄,那么婆婆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儿媳在自己面前百依百顺呢?
凡事都要将心比心,自己的付出总是和收获成正比的,要想自己晚年了享受天伦之乐,就不要和儿媳为敌,毕竟等到自己走不动路最后要依靠的还是儿子和儿媳。
如果赵琳的婆婆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也不至于到了晚年还过得那么心酸。赵琳是在自己28岁的时候嫁入了婆家,自己比丈夫大两岁,为此婆婆是十分的嫌弃:“别人都说女大三抱金砖,你看看你大两岁算是什么,我儿子那么年轻却找了你这样的老女人。”
言语中满满的讽刺,正好戳到了赵琳最不愿意触及的话题。可是丈夫对自己很好,两个人的感情也是很不错,看在丈夫的面子上,赵琳是一忍再忍,她不想让自己和婆婆的矛盾影响到了丈夫的心情。
也许自己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性格正和婆婆心意,她于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起来,因为本身就不是太喜欢这个儿媳,在家里更是当儿媳是空气,目中无人的态度让赵琳非常的受挫。
她也不是没有反思过自己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好,可是思来想去都不认为自己有错,而且丈夫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他不止一次警告过婆婆不要这么刁钻行事,否则只会自食恶果,可婆婆都当成是耳旁风。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她都不打算计较,但是自己怀孕时候婆婆的所作所为却让自己无法忍受。自己怀孕八个月的时候,走路已经开始蹒跚,这个时候婆婆还让自己做饭,做完后继续挑剔不好吃。
更过分的是,当自己生产完婆婆发现是个女孩的时候,脸上表情的变化更是被赵琳捕捉,是失望,是厌恶。不仅如此,婆婆不但不愿意抱孩子,还让赵琳回自己娘家坐月子:“儿媳,去娘家坐月子是为你好。”
赵琳笑了笑,她知道婆婆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就是单纯的不想照顾自己而已。好在母亲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月子里没有缺营养,奶水也很足,但是婆婆对自己伤害却是无形的,如果自己远嫁那么又该何去何从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件事情,让赵琳彻底地疏远婆婆,她实在做不到在她面前逢场作戏笑颜如花,她对婆婆的排斥是发自内心的。好在后来婆婆乡下住,也让赵琳的身心得到了放松,终于不要每天听她挑刺了。
可是十年后,婆婆的身体不再那么硬朗,儿女赡养老人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义务,这个时候的婆婆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可是赵琳心里却是一百个不愿意,想当初自己坐月子的时候婆婆是怎么对待她的她就要怎么对待婆婆,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于是她理直气壮地对婆婆说:“妈,去女儿家养老也是为你好,毕竟你和她有血缘关系,我又不是您亲女儿。到底是母女连心,我坐月子的时候我妈可是把我照顾得很好呢。”
此话一出,丈夫和婆婆都哑口无言,婆婆自知理亏,当初却是是自己把儿媳往外推,现在却反过来要求儿媳给自己养老。既然事到如今,她也不敢和儿媳正面硬碰硬,她早就收敛了当初的锋芒,自觉地在女儿家住了一段时间。
话虽然是这样说,赵琳也明白不论婆婆怎么样,自己不给婆婆养老也会让别人说三道四,于是过了一个月自觉地把婆婆接回了自己家。婆婆似乎也感动于儿媳的转变,变得更加的通情达理,这下子两个人同在一个屋檐下也没有了那么多的纷争。
这样的结局无疑是皆大欢喜,可是我们身边的婆媳关系出现了问题是否都能够是这样的结局吗?很难,有的时候,因为婆婆和儿媳相处得不融洽,也间接的影响到了整个家里的团结,最后夫妻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一切相处下来本不应该是那么的困难,不过就是将心比心,在不触犯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多给予对方一点温情。婆婆和儿媳本来就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个体,同样都是女人,更能够理解女人心。
俗话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特别是婆婆更是从儿媳的身份一步步转变而来 ,更应该清楚在儿媳这个阶段自己如何对待才是最好的。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话还会有什么矛盾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