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人均负债12万;信用卡逾期借款人中,90后几乎占一半;每10个90后,就有近4个在用花呗消费;……
第一代90后已经31岁。消费或负债调查报告,仍然没有放过他们。当然,他们也没放过自己,豆瓣负债者联盟,每天都能迎来新人入伙。
因此,我们想找到90后当中的那些“少数派”。他们是自己眼中的理性消费者,朋友圈子里的异类,甚至被身边人嘲笑“过着老年生活”……
当然,他们不是人人天生低欲望,只是在与消费欲望的“相爱相杀”中,摸索出了自己的相处之道。
年薪25W存款20W
阿龙,27岁,工作两年
2020年年初我就给自己订了个小目标,至少要存15万。其实今年存下来的钱,要超过20万了, 大概占了收入的70%——80%。
我们公司有宿舍和食堂,日常生活支出很少,每月一两千块就够了。
作为理性消费者,我不会追新款,不会因为促销,折扣力度大买东西。也很少冲动消费,想要一个东西,会先等等,等一两个月还是想买,那就买。延迟消费欲望,是个很实用的方法。
今年决定换手机的时候,我大概看了三个月,最后选了款华为的一款。今年还买了部车,也是看了3个月,最后发现还是很想买那款,就买了。最近打算买个无人机,不过还在考虑之中,买车把钱花完了,要先攒点钱再说。
入不敷出的消费,我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你的消费额度,一定是你能兜底的。比如我买车贷了款,但是收入能够稳定还款,这才可以。
我愿意花钱的地方,一是买书,这对我而言,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支出了。另一个是跟朋友出去玩,聚餐等,这种社交消费,以及必要的人情消费,该花肯定得花。
这种消费习惯,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应该是自由——手里总有钱,不需要求别人,有掌控的自由度,也有安全感。
小时候想要什么,爸妈不会那么爽快地买。上了高中,生活费多了点,这样一年下来省吃俭用,加下压岁钱之类的,手里能有两三千块保底。想要什么,就不用再看父母的脸色了。
本科毕业时,我一个人从江浙沪到西藏走大半个中国。旅行花的两万多块钱,都是我自己攒的钱,有奖学金,也有省出来的。环游是我毕业前一直想做的,靠自己实现了,对我来说是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我有个朋友从小到大都是乖小孩,工作以后,总想着去这儿或那儿看看,或者体验这个那个。我就不会有这种报复性的补偿心态,这大概跟从小到大的财务自由度有关。
可能我的物质欲望本身也不大,真有一笔意外之财的话,首先会分配去买房或者去投资。作为理性消费者,你永远要懂得用钱生钱,而不是急着把它花掉。我存钱的大目标,就是有一天不用工作,也能靠存款或者固定收入来源生活下去,那是我的理想状态。
我们理所当然的消费
对很多人是不是已经算奢侈了
卡卡,30岁,工作9年
最近我下了一款APP,可以跟老公共享账单。两个人一起记账,一来可以互相监督,二来花钱的时候后,还是会稍微顾忌一点,毕竟不想被对方碎碎念。
记账的习惯我延续好几年了,它会让你有意识地控制,或者调整自己的消费。如果前两天一个人吃了七八十块的午餐,接下来两天,我可能就吃得简单一些,算是平衡支出。
我能比较好地控制消费,还有个原因是不太容易踏进消费陷阱。
超市里同样的水果,进口的可能比国产的贵一倍或几倍,我肯定选国产的。很多东西,只用某个标签提升了溢价空间而已,这点在购物时我拎得很清楚。
很多人有知识焦虑、身材焦虑,会靠买课来缓解。我轻易不花这个钱,很多课程内容,靠看书和网上免费教程也能获取。朋友最近想花99块买一个瘦小腹的教程,被我劝退了,网上科学的锻炼方法多了,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坚持。
偶尔冲动消费我也会有,最近的一次就被我遏制住了。圣诞节前后,看到朋友圈里推销的一款蛋糕。当时特别想吃,但是巴掌大小的一个要369块,太贵了。最后为了过过嘴瘾,我在店里花70多块买了两小块蛋糕。
我和老公的享乐型支出大概两块——自助餐和交响乐音乐会。另外我每年会买两件奢侈品,这应该算炫耀型消费。最近两年这些支出都在减少。
从前年开始,我们听现场音乐会的次数明显少了,可能都体验过了,家里听听也够了。今年我也过了买奢侈品的那个劲儿,尤其想到买的包就周末偶尔背一下,平时也没有需要攀比的场合,压根没啥实用价值,就更没有买的冲动了。
我们家省钱更多地是为养老做打算。我们不打算要小孩,多少有些养老焦虑,还是希望趁年轻多省出一些钱,越早进入投资越好。
有两个事对我的触动还蛮大的。 一次在超市,一个穿着保洁服的阿姨,拿着盒鸡蛋说“太贵了”,我看了看 ,30个鸡蛋19.9元,这在我眼里已经很划算了。还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一个保洁大姐,问我脚上凉鞋的价格,可能也想买。那个鞋100块出头,她听到后摇摇头觉得贵。
她们会让我去想,你觉得挺划算的消费,是不是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奢侈了。我们能接触到的生活,可能是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面,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你是看不见的。
希望有一天
毫无压力地在CBD吃饭喝咖啡
躬身践履,27岁,工作10年
我在富士康做普工,和周围同事比起来,我花钱是比较节省的。
出来工作10年,工资的大头都寄回去补贴家用了。家里现在还是挺缺钱的,去年因为家里建房,我从银行借了10万,分期24期还款,每个月要还4000多块。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一直都不是很宽裕。父母的教育就是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这也形成了节俭的习惯,也没觉得现在的生活苦。
其他同事,可能在吃的、玩的,比较舍得一点。我对生活品质没多少追求,吃饱了,有地方住就行。因为是单身,现在最大的支出就是房租,不抽烟喝酒,没有买零食的习惯,以前出门都会自己带水杯。
说实话,我还挺感谢电商平台的。像耐克那些牌子,实体店的话我肯定就直接绕着走了。但是在网上我花个三四百块,也能买到一双不错的鞋。在电商平台上,我愿意花点时间,多搜索对比,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这在我的消费观里,是花得比较值的。
以前有人讲过,买东西之前问3个问题——自己需要,自己喜欢,自己合适。买什么东西我也问一遍自己,都OK的话,有这个条件,贵一点也要买。
像我比较喜欢看书,kindle、iPad都买了,拿来看书确实方便。以前想买个单反,后来想想,我们一天要上11个小时左右的班,平时根本用不上几次,也就算了。
等妹妹读完书,家里不再需要我的收入的话。我可能会存钱读一些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能力。当前的状态我肯定是不满意的,主要是自身的能力不够,得提升自己的价值,才有可能换取更多的财富。
来深圳5年了,一直呆在关外。如果哪天在市中心的高端购物商场里,吃个饭喝个咖啡,自己都能欣然接受,就像现在吃个10块钱的快餐一样,我就比较知足了。
朋友都说我“过着老年生活”
点点,24岁,工作2年.
从读书到现在,我总被身边的朋友怼“过着老年人生活”,怼得我欣然接受了这个评价。
我会趁晚上8点超市打折买菜和水果;趁夏装打折,200块买好几件T恤连续穿几年;甚至喜欢爬山,在大家眼里也算是“老年人行为”。
工作以后,我把收入分成两部分,先择出一部分作为旅行经费,一年去两个地方。剩下的部分,百分之八十都能存起来。
身边的朋友,多数还是挣多少花多少。
跟朋友出去聚餐,消费预算、地点他们会让我来定。5个人吃火锅,我一般会控制在人均四五十块,这个价位,能找到吃得不错的地方。通常大家都愿意接受我的方案,但他们不会有预算控制的意识。他们觉得好吃最重要,费用多少无所谓。
衣食住行我都会划一条消费线,超过这个线就不买了。我没有信用卡,花呗设了个每月400块的限额,刷一次我会看一眼,过了400块就不用它了。前阵子在商场看到一件西装,特别喜欢。但要600多块,按我的预算西装不能超200块,最后看看还是走了。
说出来可能大家不信,衣服、鞋,包,化妆品我都不太注重。像衣服,质量不错就可以,款式我不太在意。连我爸都经常说我,为什么不买几套好看的衣服。
不知道为什么,对物质我就没有很大的欲望。从小我爸就会在饭桌上念叨,坐车要10块,你手里只有9块8,会让你坐吗?还经常举各种各样的例子,要我们花钱量入为出。可能从小听到大听习惯了,导致后面读书、工作,花钱都挺节俭的。
小时候,每次到手的零花钱也就5毛1块,一年也能存下几十块钱。大学毕业前,我的生活费和学费,有一部分都是从自己的小金库出的。现在完全习惯了这种状态,就算你给我很多钱让我去随便花,我都会觉得心痛。
我是潮汕女孩,我们那边还是有点重男轻女的。对我来说,手里有钱,你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太在意家里的管束,毕竟经济自由了,才能有其他自由。
不再想着买买买,
内心反而平静许多
N,27岁,工作3年.
从毕业到现在,我双十一从来没买过东西。以前是想买的东西马上就下单了,根本不会等双十一,现在是真的想不到要买什么。
消费观念的转变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的,那时听说一个朋友要付首付了,我才意识到,朋友们可能都在悄悄存钱了,自己是不是也得省着点花。
在此之前,我花钱完全没有节制。
尤其刚到美国留学时,就像乡巴佬进了城,看到什么都想买,感觉不买就亏了一样。有些东西国内确实也买不到。再加上100块人民币的商品,一旦标注为17刀,你会有种特别便宜的错觉。
包、衣服、口红这些,一开始扫货的时候,完全不会过脑子。过了最初的狂热后,下手时会稍微犹豫一下,但最终还是会买,毕竟朋友们都在买。现在去看那时候的疯狂,就觉得是脑子不装东西,纯粹靠购物麻痹自己。
回国前夕跟朋友去购物,坐在车上我忽然觉得,什么都不想买了。房间里还堆着那么多东西要整理、托运, 买它们到底能干吗呢?到现在,还有几十支口红堆在我梳妆台上,都是那时候买的,明知道留着也不会有,丢了又有点可惜,每次看到它们我就很烦。
朋友买房这个事,让我下决心去存钱,当时要求自己每月存1000块,然后慢慢增加。
其实我父母消费很务实,我妈也总骂我乱花钱。自己的习惯慢慢好了以后,我开始认同他们的很多观念。以前我不理解我爸,为什么不像其他叔叔一样,买台好一点的车,现在我觉得很好,他买车就是为了实用,没有任何虚荣心的成分。消费主义和虚荣心,其实是个相互依附的东西。
现在我想买一个东西,衡量标准就是有没有必要买,买它是不是为了虚荣心,如果是这样,就不买。还会问问自己,“买了又能怎样?有没有变得很开心?”。
有时候抑制住了购物冲动,还挺有成就感的。比如现在我购物车里有件T恤,上面印了我喜欢的乐队,100多块。我犹豫着没下手,也是想搞清楚,买它是不是为了乐迷的身份标签,有没有必要花这个花钱。
从内心需求来说,购物能带来的快乐,一年年变得越来越少。有次回家看到爸妈买了一套新音响,乍一下还挺开心的,因为那款产品音质很好,我也期待了很久。但是那个兴奋劲儿,大概只持续了几秒钟,就熄火了。
说实话,欲望少了之后,心里反而比较平静。大概物质上断舍离以后,精神上也能跟着断舍离。
当我们熟知消费主义带来的快乐与痛苦时,这些拒绝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年轻人,让我们看到理性的光芒——有生活尽在掌控的安全感,有不被家庭管束的自由,还有过滤欲望后的充实平静……
即便同为理性消费者,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也赫然在目—— 女孩卡卡在市中心吃饭、喝咖啡的日常,却是富士康27岁工人还在遥望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