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一天,一则关于孩子的消息瞬间让整个社会沸腾:三孩生育政策放开。
一开始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内心还是有隐隐的担忧:我们目前面临的并不仅仅是“生育”的问题,大多数人并非是“不能”生育,而是“不愿”生育。但是随着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的出台,我们发现这一次并不仅仅是放出了生育政策,相关的支持措施从本质上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不愿生”的问题——生育成本的高昂,也因此,在降低了相应的成本后,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大家的生育热情,对于政策后期对于国内人口结构优化、对于老龄化趋势的缓解,对于整体社会结构稳定的作用,我们依旧保持乐观的态度。
一、为什么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支持政策的推广?
高昂的生育费用是摆在绝大多数家庭面前的一道难关,生一个孩子并不难,难的是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放开了二胎政策,仍然有很多家庭“谈孩色变”,从心理上来说,没有家庭不希望自己再多一个孩子,可是养育一个孩子又谈何容易?
生育费用并不仅仅是“生孩子的费用”,它里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生育之前会有婚嫁成本,生育本身也会产生成本,而生育之后还有养育成本、教育成本,甚至包括子女的婚嫁成本以及自己的养老成本。
而这次出台的政策,也正是对症下药,从各方面尽可能减轻普通家庭的负担。
1、从婚嫁成本方面: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整治。
平心而论,结婚对于每一对新人而言,都是希望一辈子只有一次的事情,因此婚礼的“仪式感”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在婚嫁习俗上有着诸多的讲究,遵循传统、办一场传统形式上的婚礼,这一点无可厚非。
可是近些年来,传统的婚嫁文化有了一些变质。“闹洞房”原本只是为了一个喜庆、为了一个热闹,可是“婚闹”闹出大动静上新闻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彩礼”、“嫁妆”是两个家庭对一个新的家庭的祝福与承诺,可是某些地方天价彩礼令人咋舌,更是见到有些家庭“因婚返贫”。
结不起婚、不想结婚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想法,成立一个家庭需要的成本,在不健康、不正常的婚嫁习俗之下,会变得畸高无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结婚率慢慢降下来了。在适龄青年都因为成本因素产生对于婚姻的抗拒感时,更不用提生育的事情了。
2、从养育成本方面:推进教育公平,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根据相关的数据,以国内中型城市的消费标准来看,一个中产家庭,在既不“穷养”也不“富养”的情况相下,将一个婴儿从出生抚养到23岁,家庭总支出接近200万元。
然而这个费用仅仅只是一个参考费用,实际情况下,每座城市的消费不同、每个家庭对待孩子的支出心态不同,再考虑上每年保守2%的通货膨胀率,中产家庭培养一个孩子的实际成本是会高于200万这样一个参考数值的。在这200万的估算成本中,教育费用占到了接近50%的比例,课外辅导的教育费用则占到了教育费用整体的40%,而这里,我们甚至没有考虑“学区房”这个高昂的成本因素。
“教育公平”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课外的培优辅导,既是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对于教育资源失衡的无奈的应对措施。如果孩子从“起跑线”就比别人落后了一大截,未来的路上难免令人担忧,这是家长的普遍心态,虽然作为子女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于是,越来越多的辅导班、越来越多的课程、越来越少的休息时间与自由活动时间,为了在“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寻找“公平”,家长们和孩子们的付出都是显而易见的。
推进教育公平、降低家庭教育的开支,这样一个支持措施的执行力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成本的预估,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多个孩子的教育开支远远不是一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
政策的推广、落实都需要一步步来,现在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现在人们心中的疑虑依旧没有消除,可能只有等到后续支持措施陆续出台,大家对于“生育”这样一个话题才不会产生太强烈的争论。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希望“儿孙满堂”,只是现实生活中,生养孩子的成本一天不降下来,这个希望一天就只能成为希望而已。打破现有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我们现在对于开放生育政策的争论,正如同当年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论一样。
每个时代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特点,我们也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人口结构的优化无论是对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还是对于现在这一代人的养老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利好,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慢慢改变人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