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在《礼记·礼运》中道出了“大同”社会的内涵。这一内涵在今年年初被写进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里,将作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在“十四五”时期得以实施。
这一工程目前实施进展如何?接下来又将如何做?
7月23日举行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和全龄友好型社会”被写入全会决议。分组讨论中,成都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孝军表示,围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全龄市民多元化需求,成都将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体系,创建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城市,发展普惠优质养老机构,实现全市所有街道社区养老综合体全覆盖,支持以家庭病床的方式将养老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同时,建设全面覆盖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社工服务站(室),向群众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民生保障服务,分层分类、精准救助各类困难群体。
今年上半年,成都已出台多项政策,逐步搭建起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机制和儿童保障体系。接下来,成都还将制定形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办理流程导图,针对摸排掌握到的监护缺失但暂时无法纳入政策保障范围的儿童,将逐一建立相关工作台账,采取临时救助、慈善捐赠和引入社工组织等方式提供家庭监护评估、监护支持、心理健康等关爱服务。
在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方面,今年上半年,成都2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已完工4家,剩余的年内将建成运营。除了按时保质完成2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成运营任务,成都还将发布新一批开工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机会清单。同时,开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及“物业服务+养老”试点,总结经验并尝试全面推广。
对于特殊人群,成都实施的特殊困难群众“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务行动,已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3882次线上和405次线下心理咨询服务。接下来,成都还将形成心理咨询师及社工“心社联动”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针对急重难个案,由社工和心理咨询师联动开展个案服务,制订长期持续介入计划,解决案主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