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有研究者认为,从社会与生理的角度考量,人是有最佳生命长度的,在这个长度范围中,我们的身体有更少的病痛,也会为社会、家人带来更少的负担。
社会老龄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难题
根据联合国规定,当某地区老人人口数——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则该地区视为进入人口老龄化。
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在环境、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下的出生率的下降。
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家面临的养老压力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各国也是各显神通,例如我国就放开了二胎政策,以提高出生率。而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也因此应运而生许多“夕阳产业”,比如老年人专用的护肤品、杂志等
这些问题让我们不禁思考,人是否真的存在最佳寿命,过了这个限度,人的生命是否就不再有意义而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负担?但可惜的是,人从来不是一个绝对理性的生物,生命也并非一件可以计算利益最大化的机器。
曾经有一位医生看到了一位病重的老婆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盘腿坐在病床上,用她那掉光了牙齿的牙床,眯着着眼睛,慢慢咀嚼着一根油条,阳光下,老婆婆满足且幸福的表情让医生动容。
那段描写也令我动容,我们耗费大量资源、人力物力救回一个垂垂老者,值得吗?值得!毕竟在这个社会,不该是人为资源而活,应该是资源因人而生。
面对自己的生命,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安乐死一直是一个争论非常大的话题,有人认为自己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而有些人则不敢苟同。
人从一出生就牵动着太多人的情感,占用了太多社会资源,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自杀是社会性事件,而非个人私事。基督教认为,自杀是一种罪。
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赐予的,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哪怕是这个人自己。
而有的人则惧怕衰老,古代皇帝求仙问药不在少数,现在的老人也非常容易陷入保健品的骗局。
有许多年轻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死亡没有那么可怕。然而心理学家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死亡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死亡时的态度也会有很大不同,有的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不惧生死,热衷于极限运动,但是老了以后可能会变得非常惜命。
事实是,人固有一死!而死亡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临终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时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以及承受五个阶段。
首先,临终者不相信自己即将离去这个事实;接着临终者会觉得不公平产生愤怒,这也是一部分医闹的原因;接着就是讨价还价阶段,觉得自己还不能死,比如希望可以见到重孙出世,希望吃到过年的饺子;
接着就到了抑郁的阶段认为人生期限已定以后的日子也是绝望无味;最后就到了接受阶段,这时临终者接受了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而临终关怀也是为了缓解死亡焦虑而产生的新型职业。
其实对于人类最理想的寿命长度,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曾经进行过相关研究,他认为一个人最理想的寿命应该在70至80岁之间。
在年轻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不留余力地扩宽生命的宽度,在年老时提高自尊,顺应自然规律从容离去。
结语:
希望每个人都能历经千帆后,能够从容老去。
作者|山海
编辑|山海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