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死亡焦虑到临终关怀,人的最佳寿命是活到多少岁?
2021-01-06 13:38  浏览:321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卷首语:

有研究者认为,从社会与生理的角度考量,人是有最佳生命长度的,在这个长度范围中,我们的身体有更少的病痛,也会为社会、家人带来更少的负担。


社会老龄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难题

根据联合国规定,当某地区老人人口数——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则该地区视为进入人口老龄化。

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在环境、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下的出生率的下降。

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家面临的养老压力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各国也是各显神通,例如我国就放开了二胎政策,以提高出生率。而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也因此应运而生许多“夕阳产业”,比如老年人专用的护肤品、杂志等

这些问题让我们不禁思考,人是否真的存在最佳寿命,过了这个限度,人的生命是否就不再有意义而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负担?但可惜的是,人从来不是一个绝对理性的生物,生命也并非一件可以计算利益最大化的机器。


曾经有一位医生看到了一位病重的老婆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盘腿坐在病床上,用她那掉光了牙齿的牙床,眯着着眼睛,慢慢咀嚼着一根油条,阳光下,老婆婆满足且幸福的表情让医生动容。

那段描写也令我动容,我们耗费大量资源、人力物力救回一个垂垂老者,值得吗?值得!毕竟在这个社会,不该是人为资源而活,应该是资源因人而生。


面对自己的生命,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安乐死一直是一个争论非常大的话题,有人认为自己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而有些人则不敢苟同。

人从一出生就牵动着太多人的情感,占用了太多社会资源,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自杀是社会性事件,而非个人私事。基督教认为,自杀是一种罪。

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赐予的,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哪怕是这个人自己。

而有的人则惧怕衰老,古代皇帝求仙问药不在少数,现在的老人也非常容易陷入保健品的骗局。

有许多年轻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死亡没有那么可怕。然而心理学家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死亡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死亡时的态度也会有很大不同,有的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不惧生死,热衷于极限运动,但是老了以后可能会变得非常惜命。


事实是,人固有一死!而死亡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临终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时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以及承受五个阶段。

首先,临终者不相信自己即将离去这个事实;接着临终者会觉得不公平产生愤怒,这也是一部分医闹的原因;接着就是讨价还价阶段,觉得自己还不能死,比如希望可以见到重孙出世,希望吃到过年的饺子;

接着就到了抑郁的阶段认为人生期限已定以后的日子也是绝望无味;最后就到了接受阶段,这时临终者接受了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而临终关怀也是为了缓解死亡焦虑而产生的新型职业。


其实对于人类最理想的寿命长度,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曾经进行过相关研究,他认为一个人最理想的寿命应该在70至80岁之间。

在年轻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不留余力地扩宽生命的宽度,在年老时提高自尊,顺应自然规律从容离去。


结语:

希望每个人都能历经千帆后,能够从容老去。

作者|山海

编辑|山海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发布人:784c****    IP:223.213.4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