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老去的一天,谁都无法改变。农民如此,城里人也如此。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它不会因为农民是耕田种地的,没有养老金就退步入老年;而工人干部退休后月月领取高额的退休金,就早步入老年。
作为农民,我们深知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非常辛苦而又辛酸。儿女经济能力强点的,或许不用再种地能吃饱穿暖;儿女经济能力差点,直到咽下人生最后一口气之前,还在风霜交加的土地里耕作劳动中。
这是因为农民没有退休养老金,也因为农村传统形成的“养儿防老”“土地养老”在农村的传承。农民实现养老,是自给自足的形式,不像退休职工是社会养老的。二者的本质区别,形成了农民养老的艰辛。可是,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让“养儿防老”的重担完全倾斜在“土地养老”方面,这种深刻的变化,使更多的人都关注农民养老。的确,农村老人的养老现实问题越来越复杂。虽然,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永远沒有过时。
现在农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负担加剧,年轻农民依靠种地无法养活家人,无法实现富裕,只有远走他乡务工增加收入。那让“养儿防老”基本成为一句空谈。许多农民就与自己同龄的退休职工比较,完全不同的退休生活,农民们说同样都劳动,可退人生活完全两样。还有许多农民就说自己一生都生产粮食,缴纳公粮,并不比城镇职工奉献少,可为何没有退休养老金?
2006年之前,农民每家每户每年都要夏秋两季交粮,没有获得过一分钱,难道白交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税。农民叫公粮,是无偿上交的。可除了农业税所交的公粮之外,农民还要交多种多样的统购粮或定购粮,粮站按当时的粮价付钱给农民。可那时候都是“打白条”给农民。农民交粮都成了义务,便在民间有“爱国粮”的说法,当时流行的口头禅就是“皇粮国税不能少”。
以前农村的税负非常繁重,据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农民负担占到总额的49.9%,农民撑起了国家近乎一半的收入,那时的农民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负担。直到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三提五统”的随之废除,开始实行惠农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进行补给,慢慢的缓解了农民的生活压力,也让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慢慢得到转变。
现在,当年交粮的农民如今都已老去,老年生活过得辛苦而又艰难,把他们当年交的公粮转变成养老金,实施起来为何这么艰难呢?这也是说起农民的养老,为何总有人拉扯当年交公粮。因为农民耕种土地的所有劳动、上交的所有公粮养活了城里人。那城里老人每月都领取高额的养老金游山玩水,老年农民直至到死都无法实现退休。这确实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
农民当年交了公粮,粮站只在公粮本上做个记录,一分钱都没有得到。当年农民的思想觉悟都很高,为了支持国家吃商品粮的城里人,都心甘心情愿把收获的优质好粮上交,再苦再累都不抱怨。可如今老了,不能生产粮食又无法获得养保障……你觉得,用农民当年缴纳的公粮作为养老金发放,究竟可行吗?对此,你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作品,阅读是习惯,打赏点赞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