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问题
古代中国人向往大同社会,文化人将这个并不存在的理想社会描绘得非常美好,“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对弱势群体有着非常强的包容性,致力于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开心快乐的度过一生。
我国最终要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社会的最终形态与古人的“大同社会”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就拿老人养老这一点来说,在更高形态的社会,丧失劳动力的老人依旧能安享晚年,安稳地度过他们人生当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随着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逐渐完善相关养老政策,让老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有着更好的“安全感”。
经过专家的研究,再过几年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就将消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人的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为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人也会老去,丧失其社会劳动力。
中国前几十年所施行的,都是一个家庭只准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也就是所谓的独生子女家庭。
等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老去之后,夫妻双方将要承担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与此同时,还要花钱养自己的孩子。因此,从未雨绸缪的角度来看,完善中国现行的养老体制有其必然性。
即将变更的养老政策
现行的多轨制养老政策,在社会分配之中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之后,所享受的养老福利待遇要高于企业单位的职工。
后来,国家认识到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待遇差距,出台了相关政策使这两类职工的养老金并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二者的差距。
尽管如此,企业单位的职工与事业单位的职工的退休工资相比,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决定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旨在消除企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家越发重视养老问题,在国家发展规划当中也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换句话说,在个人养老保险实行的制度之下,无论是企业单位职工,还是事业单位职工,都可以在早期为自己投入保险,等年纪增大退休之后,每个月固定获得一定的养老金。
个人养老保险实行之后,每个居民都会提前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账户,参与保险采取自愿的原则。与此同时,针对社会群体的收入不同,国家也会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居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这种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能有助于消除不同单位性质职工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还可以扩大养老保险的参与范围,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提前意识到投入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也算是对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
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居民所投入的保险钱最终都会汇入一个资金盘,最后按照缴纳保险的人数来平分这些资金,注重集体,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
变更之后的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前期投入的钱都在个人账户里面,与统筹的集体账户无关,因此居民前期投入的钱多,到后期就能分到更多的钱。
我国的任何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先采取试点的方式。个人养老保险制度也是如此,如今已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行试点,以提前发现问题后进行解决,再推行到其他地区。
总结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大难”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世界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该问题。个人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之后,将打破现行“大锅饭”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会提升我国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通过传统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之间的对比,大家一定能认识到后者更加的公平,符合“多劳多得”的分配规律。从某些角度而论,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不仅有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刺激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市场,对国际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