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地区连续几天的持续降雨压制了前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雨过天晴,周末约了几个朋友前往中条山下农村采风,来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雨后宁静的的小山村,满眼都是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湿漉漉的芬芳和植物特殊的味道,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深深地吸上几口这久违的气息。
村子里如今也已剩下几户人家,而且还都是老年人。雨后的田地里更是看不见劳作的身影,就在我们商量着准备返回的时候,一座晋南地区典型的靠崖院出现在我们眼前,湿漉漉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一个树枝围起来的菜园子也显得生机勃勃,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枝散在院子里,让这座农家院子显得格外温馨也充满了烟火气息。
顺着硬化的小路绕了一圈我们下到院子里,站在门口和院子里的人打了声招呼,一位大爷应声从窑洞里出来有些意外地看着我们,见我们几个人拿着相机,有些不解的问道这大热天的你们在这山沟沟里拍啥呢?我们给大爷解释道:现在土窑洞越来越少了,有人居住的窑洞更少了,我们想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些窑洞的生活照片,大爷听后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的窑洞,嘴里喃喃地说到:可不是吗,以前村里100多口人,如今就剩我们几个老杆杆了,等我们这些老家伙以后都走了,村里这些窑洞也就彻底完了。
几个人站在院子里说话,一股浓烈的中药材气味扑鼻而来,问起这是啥味道,大爷说最近老是下雨,前几天收回来的药材还没来得及晾晒,堆放在西边的窑洞里,这种药材名字叫丹参,是晋南常见的一种中药材,自己年轻时候就开始种植了,只是那时候都是种在边角地,这些年年纪大了,种庄稼也比较吃力,中药材比较省事这几年收购价格还可以,就把家里的地都种了药材,比种庄稼省劲收入也多点。
问起大爷的年龄,大爷说他姓高,今年都80岁了,老伴比自己小几岁,今天没事干出去串门了。咱这个村子吧,虽然有点偏僻,但是水泥路都修上来了,出行也算是方便,孩子们也都很孝顺,知道我俩不愿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的喝的连同平时吃的药也都定期送回来,按说啥也不缺,在老家养几只鸡种点菜安安生生的养老也挺好,可是你说我和老伴两个人土里刨食了干了一辈子,在家吃吃喝喝啥也不干吧总是觉得心里不踏实。
人活着就要劳动,种了几十年的庄稼地总不能让它撂荒了吧。这种地是农民的老本行,孩子们都是一大家子人,咱这年纪也是量力而行,能干多少干多少,虽然一年也卖不了多少钱,但总是能给孩子们减轻一点负担,还能给他们添点,前几年孩子们就不让我栽种了,但是他们说他们的,我背着他们该种还要种,我这村子靠近大山,种出的药材质量好,这几年市场上收购价也不错,我把我家的地全部种成药材了,一年下来的收入比种粮食强多了,不挂他们咋说,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会坚持一直种下去。
这座院子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当时为了保护崖面,还做了青砖挑檐和花墙,几个孩子也是在这里娶的媳妇,这种靠崖院不用考虑下雨排水,进出也十分方便,窑洞更是里冬暖夏凉十分舒适,非常适合老年人居住住,在农村自由惯了,到城里生活还真是不习惯,整天嘈杂的没村里清净,平日里走几步就到了地头,看看地里长的药材心里也觉得踏实。
院子里一块小菜园种了各种蔬菜,大爷说人老了牙口不好,平时也很少吃菜,但是人老了闲不住就是喜欢种,总是觉得空在哪里老可惜,这刚下过雨韭菜可嫩,给你们割些韭菜拿着回家吃吧,不吃过几天就老了。
我们走的时候,大爷把我们带到一块地边说,你看这么大一片都是我去年栽植的艾草,这艾草以前在村里就是草,如今也能按斤卖钱了,一年还能割2-3茬,端午节前刚割了一茬,这又长上来了,一亩地一年能收入三千元左右,我们问大爷您这一年能收入多少钱,大爷说也不一定,有时多有时少,自己也没记过账,一年下来咋说也有20000多元吧,自己和老伴又不花啥钱,都给孩子们分了。
看着大爷目送着我们离开,几个人心里也是感慨万千,我们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农村父母的不易,他们这一代人可谓是苦了一辈子,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年轻时候子女都多,为了抚养儿女们长大也是吃尽了苦头,如今儿女们条件好了,按说他们也该清闲地颐养天年了,却还是心系儿女,用他们最后的倔强和勤劳的双手还在默默地为儿女们创造着财富。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在这里祝福这对老夫妻身体健康,继续着他们的药材种植。【看更多百姓乡土故事请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