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自从有了孩子,父母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初中住校,大学离家,毕业工作,再到结婚并拥有自己的家庭,分离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最让人心碎的也就是父母离开。
前阵子,一位老同学的父亲病重,当她从外地回来时,父亲刚看到她就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的。女儿看到父亲容光焕发似乎有所好转,因为公司崔得紧,所以她又买了返航的机票,她准备回去,简单地安排一下工作,休个长假,回来陪伴父亲。
谁能想到她一下飞机就收到了她父亲去世的消息,妈妈告诉她:“你把这几天精神好应该是回光返照。”女儿蹲在机场痛哭,她没能陪父亲走完最后一程,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老人去世前,出现四个信号表明“时间不多了”
事实上,除了医学诊断,老年人通常在死前就会发出这些信号,作为孩子,应该更加注意,不要错过最后的告别。
1、食欲突然下降
人类的生存本能是在大脑意识中发出吃喝的信号,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食欲不振,他们的求生意志就会相对薄弱。如果没有营养供给身体机能,他们的身体健康会迅速下降,直到老人的身体机能无法运作,将会永远闭上眼睛。
2、一病不起
有些老人平时看着身体很强壮,也不让孩子担心,但有一天突然就病倒了,家人都难以接受。其实老年人在此之前身体的某些机能很可能就已经出现了“红灯”,运作功能也很差,但很少有人关注,也没有家人主动带老人去体检。
3、想念已经离去的人
当老人开始回顾他的生活和他失去的亲人时,他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他们会特别怀念以前的人,甚至是“敌人”。因为回顾自己的一生,无论是恩人、亲人、敌人还是爱人,都将成为过去。这时候,孩子们不妨静静地听着老人的唠叨,不要轻易打断他。
4、回光返照
在死亡之前,所有人体机能的退化和一个接一个的失败,内分泌失调,血液流动缓慢,当大脑感知这种情况下,它会发出指令来刺激神经系统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促进血液流动,血糖在短时间内将上升,身体机能会稳定。
因此,它会给人一种“大病可痊愈”的错觉,使人以为可以吃喝,精神状态良好。事实上,恰恰相反。孩子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如果他们转身离开,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当老人奄奄一息时,家人常为这些事头疼
1、讨论治疗方案
在这个时间点,子女的人品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是极力抢救还是放弃治疗?是高危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医生从专业的角度给出建议,孩子们的决定也很重要。
2、如何处理老人的“身后事”
伴侣和孩子都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其中,财产分割和养老问题是最敏感的。如果老人不立遗嘱,或者分配不均,兄弟姐妹很有可能在父母离开后“反目成仇”,断绝联系,就像陌生人一样。
当一个老人去世,如何赡养剩下的人也需要仔细考虑。一些有远见的老人很早就为这些事情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再离开,也不至于断了自己的“根”。
作为子女,孝顺趁早做
这个世界上有一件最紧急的事情,那就是尽孝,无论有多忙,子女都应该花时间陪伴父母,在假期多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也也能增加他们的幸福指数。不要等到父母病危了,才知道要来到他们病床前精心伺候,这确实是孝,但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呵护同样重要。
谈论生死一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虽然知道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的那一天,但如果我们的父母突然离开,真的让人难以接受。因此,趁着父母还能享福,赶紧尽孝,让自己不留遗憾。
总结:当老人真正离开那一刻,痛苦只是一种怀旧的宣泄,但在他们奄奄一息时也正是考验子女孝道的时候。特别是对于病情严重的老人,我们应该继续抢救他们还是让他们尽快摆脱痛苦?这是子女面临的一个选择。只有当孩子们能够达到理性和平衡的结果时,他们才能让生者和死者安息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