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用心做好临终关怀,儿女可以不留遗憾
2021-06-15 11:55  浏览:119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我想从临终关怀角度,从个人经验与书中所学出发谈一点感想。个人觉得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最痛苦的还是临终阶段。一位老人就算有长期慢性病,但生命还没有到最后,他的状态都不会很极端,而临终病人则会出现五个波动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这五个阶段的变化会让子女在面临照护困扰与死别悲伤时不知所措,处理不好还会让病患带着悲凉与遗憾离世。父亲过世前就完整地表现出了这五个阶段,而今想来有很多节点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从没学过如何更好地迎接死亡


首先是否认期。在明确告知他得了癌症并且是晚期之前,父亲对自己严重的病情有猜测,但内在又抗拒承认,我们带着他四处寻医访药。直到最后父亲冲着医生骂他们无能,我们感觉已经不能再欺骗他,只能告知实情。但父亲仍心有不甘,希望能到大医院医治,我告诉他早就把资料拿给各路专家看过了,医生建议没必要再让病人旅途劳顿、领受各种治疗之苦了。但他内心还是“否认”。这种“否认”意味着不放弃治疗,每天几乎24小时不间断打点滴、营养液,维持生命体征。书中说这种时候的医疗资源是无意义的浪费,在我看来,最遗憾的是这种执着让死亡的过程拉得更长,加剧了病人的痛苦。所以,书上说死亡是一门课程,应该纳入中小学的教育,非常有道理。我们一直在学习如何更好地活着,却从没有学习过如何更好地迎接死亡。




耐心与爱能平复任何愤怒


其次是愤怒期。在那段时间,由于我们做子女的都要工作,尤其我还不在老家,所以只能请护工照料住院的父亲,两位哥哥白天去探视。某天大清早,父亲突然给我打电话,说那位男护工做事粗手粗脚,晚上只顾自己睡觉,有事喊他不但不起来,还嫌父亲多事,辱骂他“你这个将死之人……”,并威胁要打他。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气不过,半夜打了110。于是我打电话给哥哥,哥哥说那个护工挺好的,最近父亲脾气有点不太正常了。考虑到这是父亲最后的时光了,我请假回了老家,决定自己陪伴他最后一程——这真是我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现在想来,我们做子女的就没有认识并理解临终亲人的愤怒期,有些亲人还会觉得病患不可理喻。试想在愤怒期遇上一个不负责任的护工,又进一步加重愤怒与绝望,这对一位躺在病床上无法动弹无法抗争的临终病患而言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在亲自陪护的夜晚,我终于见识了这是一位多么不负责任的护工,父亲半夜要吐痰、漱口、换点滴,他顾自蒙头大睡,连我唤他都不予理睬。这位护工让我深感护理考验的首先不是体力、不是专业,而是道德品行!我观察了一天一夜,确定父亲没有冤枉那护工,就辞退了他。这之后,我们找了一位女护工,生死面前、专业面前,性别有什么重要?现在深感健康且没有专业认识的亲属很容易受狭隘的认知束缚,这些时候如果能得到专业指导,会少走好多弯路。女护工明显细腻认真多了,加之我自己守在身边,亲自动手给父亲端屎端尿、洗漱擦身,耐心与爱能平复任何愤怒,父亲的愤怒期就这样度过了。


千贵万贵,唯爱最贵


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千贵万贵,唯爱最贵。有钱可以请很多护工,但他们会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患者吗?他们可能会很专业很认真地遵照教科书:每天换三次尿不湿,定时检查点滴……但作为女儿,我会心疼父亲,我想要的不是做到每天三次,而是尽最大可能让他舒服。由于父亲持续便血,臀部溃烂、疼痛难忍,医生说这事随着病情的加剧只会进一步恶化,没办法解决。我观察了一下,护工每次都是热水擦洗,然后用面巾纸擦干。她眼里这个环节就像上厕所一样,但在我看来,那个面巾纸都是漂白粉乃至细菌,溃疡怎么可能好得了?我就去买来婴儿爽身粉、婴儿湿纸巾,医用卫生纸,隔半小时就给父亲用婴儿湿纸擦干净新流出来的腐血,半天就热水清洗一次,每次清理后都涂上爽身粉。怕护工手势太重,我都自己来。几天下来,父亲虽然还便血,臀部溃烂彻底好了。随着身体的好转,亲戚传来一个好消息,说杭州浙二医院门口有位80岁的老奶奶是位神医,能治绝症。父亲听了很高兴,就说了和书上一样的话“如果我病好了,要做更多有益于他人的事!”很多人都强调“及时行乐”,但临终关怀提醒我们,人要“及时行善”。老太太出奇的能说,慕名而来的人挺多,早上6点出门,中午12点终于开了方子赶回老家,赶紧抓药熬好给父亲喝。但是,不知道是由于父亲已病入膏肓无法很好地吞咽,还是药效也没有传说的神奇,勉强喝了几天,父亲说毫无改观不要喝了。我深深地感到悲哀,在人生的最后,所谓医、所谓护,都不过是为了谋生而来到病人身边的一个过客,他们对病人其实极少有同情,遑论爱了。而随着人来人往“见多不怪”,人心也会慢慢麻木,最后有多少人能秉持一颗天使般的心灵守护一个不断腐朽的躯体呢?




坚持来自于信仰


父亲开始慢慢地少言寡语,有时一整天不说话,清醒时就呆呆地看着天花板,我当时想他一定在回忆往事,总结人生,现在才知道这是“抑郁期”。我只是努力照顾好他,但我没有读懂他,甚至曾有两次我流露了不耐烦,让我至今后悔。我自认为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做到了天下子女极少做到的孝举,在医院对面包了酒店,每天睡子午觉,白天11-1点,晚上11-1点,合计6小时,午夜穿过漆黑幽深的医院长廊回到病房,坐在父亲的病床边直到天亮,尽量确保他每一次睁眼就能看到我。但这股力量不是来自我自身,而是来自信仰,信仰给了我极大的体力和精神。但是,即便这样,不可否认照护工作又脏又累,让人厌倦、疲惫,我一放松对警惕就会被情绪掌控。而我全力照护父亲的日子才15天,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信仰、对病患没有亲情的护工,长年累月做这样的工作,她该多厌倦、多疲惫,护工本身都要抑郁,又如何让她去照顾好临终病患的“抑郁期”呢?所以,培养护工的大爱,增加护理人力配置、减轻护工负担,提高护工的收入非常有必要,有些无意义的医药费不及用在护理费上,以真正提升护理价值。


最后的告别


我一直觉得接受期是可以暗示的。母亲去世那天,我看她脸色非常暗沉,我就对母亲说“妈妈,放下万缘,我们念佛为您送行吧。”两个小时后,母亲就走了。父亲也一样,我看他脸色不好,就召集了亲人,向他告别、为他送行,两个小时,父亲也走了。我一直怀疑,如果我不明确告别,昏迷中的亲人不一定会走,而我们一告别,仪器显示他们的心跳渐渐就慢下来,直至消失。万法唯心造,我们的心、病患的心是感通的,人的念力会延缓死亡的到来,一颗放下的心会更快速地投向死亡的怀抱。而遗憾的是,我们总是不好意思和亲人提及死亡,所以,这个过程总会被痛苦地延续。




经历多了生死离别,深感一个人临终时应该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身边有熟悉人,所以,很多长者希望回家。就此,我们是否能将临终者安顿在一个相似的空间呢,比如将临终关怀房间尽量布置成他自家卧室的模样?是否能尽量安排他熟悉的护工陪伴他呢(当然这位护工必须是他高度认可的)?做好临终关怀功德无量,在这一阶段如何给长者温暖、让子女轻松、帮护工减压,是一个卓越养老机构应该思考的课题。但这件事的复杂性在于死亡不只是一个医学命题,更是哲学命题,而且亡人的内心世界难以检验、不可回溯,而活着的人都没有完整的经验,所以,就是手头的书本,也写得非常的粗浅(或许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该主题其他书籍),把临终关怀做得更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


今天把父亲的往事写出来,藉此或许能让我们对长者多一丝了解,若能因此让一部分老人的晚年更幸福一点,临终走得更舒适、温暖、安详一点,足矣!


发布人:949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