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育学家讲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说明,一个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即使子女成年之后,与父母大相径庭,多少也会有父母的影子在性格里面。比如,在花钱这样事上,有些子女习惯于啃老,而又有些老人正好相反,守着钱舍不得花,却反过来啃子女。
01
冬梅俩口子又吵架了,两人以前关系挺好的,可自从婆婆生病住院以后,就开始不对劲儿了。起因也挺简单,婆婆生病住院,动了个大手术,婆婆有医保,按规定报销以后,还有一部分自费的钱,总共六万块钱,儿子给垫付了。
本来也没啥,但让冬梅感到不痛快的是,婆婆有医保有退休金,过日子挺省,手里也有积蓄,住院时说没带那么多钱,让儿子先给垫上,回头再把钱拿给儿子。可婆婆病愈出院后,就再没提过还钱的事儿。
冬梅让老公去要,可老公说不好意思开口向妈妈要钱,冬梅要去跟婆婆说,又被老公拦着,后来就说,就当是孝敬咱妈了吧!冬梅不乐意了,她们自己家本来也是普通的工薪家庭,夫妻俩赚的钱不多,这六万块看着不多,却是差不多两个人的家底了,两个人白手起家过日子,父母那边一点忙帮不上,还净往里填坑,这笔钱是冬梅攒给儿子读书用的,就这么打水漂了?她不甘心,两口子吵得不亦乐乎。
02
高诚最近不大想回爸妈家,前些天,和父母闹了点别扭,以前每周末,他都会带着媳妇孩子回爸妈家坐坐,每次去都不空手,不是拎点时令水果,就是带几包青菜,逢年过节还会买些米面粮油送到父母家。父母每每对儿子说,下次来不用再买东西了,家里啥都有。
最近,高诚为了孩子上学,刚买了一套学区房,因为是二手房,以后孩子上学还要住,必须要装修一下才能入住,可买房子已经办了贷款,家里的现金花得一分不剩,装修哪来的钱呢?媳妇就在一旁提醒他,可以找爸妈要点。
高诚的父母都是公务员退休,每个月退休金加起来能有一万多块,老俩口过日子仔细,手里确实攒了不少闲钱。高诚想想也是,就和父母开口借钱。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他妈和他说:两人都有慢性病,长年吃进口药得自费,虽然手里有点积蓄,但那是两口子的保命钱和棺材板钱,轻易动不得,你们有钱就装修一下,没钱就将就一下,你买的那套房子我们也去看了,简单收拾一下也能住,二手房又住不长,何必还往里砸钱呢!
高诚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和媳妇说了,媳妇埋怨他父母把钱把得太死,连自己的小孙子上学也一个子不掏,以后别指望我们娘俩再回公婆家了。高诚不高兴,可也没办法,因为媳妇已经从岳父母那边要了5万块钱,再加上自己的私房钱,凑了10来万把装修费出来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高诚一个人回父母那边,父母还问为啥儿媳妇和孙子没有跟过来,高诚支支吾吾,父母的脸子也有点冷,因为这两回高诚回家空着手啥也没买,特别是又赶上个母亲节和父亲节,他爸就私下里埋怨他不懂得孝顺,过节也没啥表示,高诚一听不乐意了,说我现在工资都还贷款了,媳妇工资用来养家,哪还有钱给你们买礼物,那些破洋节有什么可过的呢?
结果,高诚和父母闹得不欢而散,彻底把父母和媳妇都得罪了。
03
当今社会,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甚至收入水平不如自己的父母,一些家庭的长辈工龄长、社保缴费低但退休后养老金领得却很高,一般城市青年职工月均工资在三千多,而一些退休老人的退休金可以达到月均五千多,出现了工资和养老金倒挂的情况,再加上老年人生活开销比较小,而年轻人需要还贷款和子女教育,花销很大,结果就是父母比自己还有钱。
一些年轻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开始啃老,一些老人经济基础较好,与子女关系融洽,也会不吝钱物地支持年轻的子女成家立业,而有些老人自身条件不好,还要反哺子女,一把年纪了还要出来工作,为子女打工赚钱,也是很令人同情。
但我们也会看到,还有一些父母,本身条件很好,却因为各种原因去“啃”子女:
有的是性情使然,自己年轻时就比较自私自利,到老了仍然秉性不改,习惯性的卡子女的油;
有的是认为自己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不管子女条件好与坏,都应该拿钱拿感情出来孝敬自己;
有的害怕子女贪图自己的财产,把钱看得死死地,不愿拿出来一些帮助子女的钱,担心自己老了没钱养老没保障;
有的认为子女已经成年,应该自己想办法过日子,而不应该总是向老人伸手要钱,甚至也不愿费神帮子女带孩子……
清官难断家务事,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也有各自的相处方式,但显然,子女不顾父母的难处,毫无底线地啃老,和老人理所当然地让子女尽孝,把钱花得死死地,不愿帮助子女一把,是很多老人与子女关系紧张不和谐的问题所在,我们无法表明哪一方是对,哪一方是错,但大家都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一下,人都是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也总有老的那一天,年轻人多想想老人的难处,老人也多念念年轻人的难处,相互体谅一下,亲情的温暖总是要高于金钱的冰冷,而钱这东西只有用来帮助亲爱的人,才会展示出温暖和温情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你们家里又是怎么做的呢?欢迎讨论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