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经留下这样的名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将这句话引申开来,文明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产物,从茹毛饮血到知书达理,背后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活的日渐富足。具体到一个人的外在气质和生活状态,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息息相关。
说到养老话题,这里从我知道的三位老人开始。
第一位老人姓张,是一名有40年教龄的退休教师,年近七十,头发花白,面色红润,很注重穿着,经常穿着一双皮鞋。张老师一直在城市中居住,现在养老金每月7000多元,退休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开一辆小轿车接送孙子上下学。张老师买房早,还帮儿子买了房,为了接送孩子方便跟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他在退休前又投资了一套房产,每月拿出一部分养老金还房贷,剩下的全家日常开销也花不完,加上医保报销比例非常高,可以说生活上没有一丁点的顾虑,每天都笑呵呵的。
张老师所在的城市房价十年间涨了不少,当初不到五千元一平米投资的房产如今涨到了一万三,最高时到过一万五,将这套房子卖掉的话少说能净赚七八十万元。与本地月收入不过四千元的年轻人相比,张老师的生活令人羡慕。没有丝毫的压力,每月的养老金能顶两位年轻人的收入,投资的房产也赚到了普通家庭工作二十年都存不下的钱,可以说很成功。
第二位老人姓王,六十岁出头,是我们小区的保洁,每月工资一千多元。聊起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出来工作时,他说自己当了多年工人,退休后的养老金只有一千元出头,靠养老金没办法生活。老王参加了居民医保,生病住院能报销一多半,但是他还是担心存不够医药费,毕竟现在进一次医院可不便宜。
因为工作的缘故,老王显得不修边幅,衣服上不可避免有些污渍,平时还会从垃圾桶捡一些纸壳卖,也算是能增加额外的一点收入。说起孩子的情况,老王讲儿子结婚晚,买房时好不容易才凑齐首付,还借了亲戚朋友几万块钱,现在时不时还要帮衬一把,说到这些时老王一脸的无奈。
第三位老人姓孙,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了。老孙满脸都是深深的皱纹,皮肤黝黑,身上的衣服更是常年就那么两件。老孙一个月的养老金有一百多元,连着涨了很多次后现在不到一百五,日常花销还要靠种地那点收入。老孙的老伴儿因病去世多年,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跟孙子一起生活,自己种了四五亩地。他在门口种了一小片菜地,基本不买菜吃,生活非常简朴。
如今种地收入低,单纯种小麦玉米的话一亩地即使不算人工成本一年也挣不了1000块钱,种花生收入能高一点,好的时候一亩地收入能接近2000元。好在种地都已经机械化,需要浇地的时候也少,老孙还在勤勤恳恳耕种着,靠种地卖粮食每年也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老孙也有在村里交的医保,对生死看得很淡,农村老人大多如此,生病了看得起就看,看不起就算。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层次,进而决定生活质量。老张、老王、老孙三个人,正是三个阶层的代表,也是当下养老现实的缩影。
有的人能靠养老金投资房产,有的人退休后依然要靠打工补贴家用,也有人靠种地才能生存。在当下社会财富分配体系下,税收向哪个领域倾斜,哪个领域就会更加富足,决定养老金高低的往往跟劳动和贡献无关,而要看行业在社会财富分配体系中的地位。
退休后能四处旅游的,养老金一定不低,整天跳广场舞的,养老金也能维持生活,依然在打工种地的,都不够花。老年人的贫富差距,在养老金层面就已经显露无疑。
老年人的贫富差距,在养老金层面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