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景源
在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界面新闻获悉,上海市政协委员裘索带来了一份关于“时间银行”的提案。
即将于3月20日施行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在第四十二条中规定,上海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开展社区邻里服务、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结对关爱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兑换等激励、保障机制。
这一机制也被称为“时间银行”。
裘索在提案中指出,截至201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18.12万人,其中60到64岁占30.2%,80岁及以上占15.8%,两者比例接近2:1。
为缓解上海市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养老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上海已于2019年在虹口、长宁两区开展“时间银行”试点,鼓励和支持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以“时间币”的形式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以便将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
目前,上海市级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五区各街镇。
裘索在提案中指出,由于“时间银行”鼓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服务,志愿者团队中低龄老年人居多,缺乏老年服务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试点的“时间银行”范畴也仅限定在为老服务,且与“公益上海”平台的连接不够紧密,普及推广受阻。
为此,提案建议,上海应在“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团队中重点培养高级社工师,根 据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考试科目组织相关的培训讲座,加快培养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提案还建议,除低龄老年人外,上海应鼓励更多人群加入“时间银行”的志愿者队伍以及扩大志愿服务项目,未必等到其老后才能提取“被服务时间”,在其遇到困难的任何时刻均可寻求帮助。
同时,提案建议“时间银行”借助“公益上海”平台的影响力,依托平台做实做强,与公益护照实现联动,加强与志愿服务的紧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