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都要返回家乡?留在当地养老不行吗?
2021-05-24 23:32  浏览:426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这里涉及到古代延续到现代的一个制度,古代称其为致仕制度,现代称其为退休制度。


致仕制度从周代就已经产生,当时规定:“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致仕官员根据品级高低,享受的待遇依次递减。


春秋战国时各国延续周代致仕制度,且还允许自行请求致仕,即“告老”,致仕后的官员被称“国老”,受到尊敬,还有专门活动场所。


秦汉致仕制度已经完备,可根据主客观原因致仕,甚至还增加了死后抚恤制度,只不过重臣享受的待遇由皇帝下诏决定,多的可以全俸。




唐朝的致仕制度变得灵活,不再一刀切,如果年轻但是身体不行,可以致仕,如果年老但还健壮,那么可以缓退,待遇最差也有田地。


宋朝秉承着“再穷也不会穷官员”的想法,元老大臣不受致仕制度约束,武官可延长10岁,且还可以参与朝政,愿意的话儿子顶职也行。


元朝打破了千百年来“70致仕”传统,因为郭守敬这位科学家实在牛逼,朝廷根本不想放人,此后翰林、太史司天官超龄也不走。


明清由于高度集权,致仕制度又倒退了,不仅将年龄提前了10年,还带上了强制性,60致仕取代70致仕成为普遍认知。




总结以上可知:一、官员致仕之后并不一定要还乡,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对此做出极端要求,甚至有朝代,比如说宋朝,有的人退休了,但和没退休一样,还可以换个职位继续干。


二、官员致仕之后的各种待遇并不和官员待在何地相关,要么是看皇帝态度,皇帝觉得你好,那么就全俸,皇帝觉得你不好,那么就三分之一俸;要么就是看官员等级,总之跟是否靠近政治中心无关。


这就意味着官员告老还乡更多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量,所以待在都城和待在老家,中央态度都没差的情况下,一个退休的人当然选择还乡,还乡的好处比不还乡的好处大得多。




这好处首先就是古代“落叶归根”的想法,由于古代科举就业,基本是没几个是在家门口的,所以古人对归家非常执着,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思乡诗,而回家之后面对自己熟悉的景物,那种心情是在中央没有的。


然后像这种告老还乡,都是“衣锦还乡”,意味着一回去就会受到整个乡里人的重视,不管大官小官,尤其是小官,从未感受过那种被追捧的滋味,但一还乡就能得到,岂不美哉?


再者就是“皇权不下县”,一个在朝廷中当过官的人,不仅仅只是会受到乡里人的重视,在乡民自治的时代,他们往往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说是一个小朝廷里的皇帝也不为过了。




再说呆在原地的坏处,第一个就是领地意识造成的地域歧视,宋朝科举有南北榜,北宋著名宰辅说过:“南人下国,不宜冠多士。”刮起了一股歧视南方人的风潮。


于是到了公元1397年的明朝就爆发了南北榜案,即春榜时有官员偏私,录取人数全部都是南方人,夏榜时又因种种原因,全都是南方人,朱元璋怒不可遏,又死了一批人。


另一个坏处就是,古代越繁华的城市越不宜居,因为人口多,但排污系统只有皇宫中有,所以城市非常脏,以至于隋朝要重新建长安城——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咸卤。


到明朝也没好到哪里去,所谓的京城——既逼窄无余地,市上又多粪秽,五方之人,繁嚣杂处,又多蝇蚋,每至炎暑,几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疟痢瘟疫,相仍不绝。




这样看来一个古代公务员最顺遂的一生,应当是一个正好的年纪科举,在正当的年纪中举,然后获得一个还不错的职位,这中间不作妖,跟对派别,官职越来越高,老的时候自然还乡,和乡里面的富豪强强联手,发展成当地大族,接着兴办私塾,将有些盼头的乡间子弟聚在一起教导,又送去科举,如此循环不息,可谓美滋滋。


《中国文化常识》由40名专家呕心沥血编纂而成,集合知识性与趣味性,不管是当科普书,还是当工具书都可以,里面涉及到中国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方面,看完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你是文盲啦,原价198元,现价118元,优惠不要错过哦


发布人:a8c4****    IP:106.39.0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