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国庆回乡见闻,37年前盖的养老院没人住,我梦里的女同学走过这
2020-10-10 22:15  浏览:191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33岁这年,当我走进这所家乡集市上的养老院,已经时隔一代人的记忆。

这座养老院里,现在没有老人在里面居住了。

住在这里的一位村民,正在晾晒玉米,中秋国庆放假的时候,对于他和村子里的村民来说,并没有假期。


养老院的大门还有当年的时代特色,宽大的四角水泥柱,撑住了一个平房的屋顶。建于1983年的这个养老院,位于淮河北岸的一个安徽农村田野间。

当年,这个养老院所在的位置是一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叫“官沟乡”。

国庆回老家的时候,我走进这座养老院,用手机拍下了它旧日里的容颜。听说,当年繁盛的时候,这里住了二三十位周边村子里的孤寡老人。

今天,我站在这里,只看到一位庄稼人骑着电动车从门口匆匆地骑过去了,一只农村的草狗趴在门廊里,见到我并没有叫。

即使,我是一位回乡的陌生人。


我并不知道住在这里的这位村民叫什么名字。只不过,他人很和气也很低调,后来听说是当过村干部的。

2006年的时候,他从镇子里花了6000元钱,把这所养老院的宅子买了下来,当时也已经破败不堪了。

他说从1983年养老院建成,一直运营到2003年,走过了20年的乡村荣光,后来,这所养老院搬到了镇子南边的一个地方,镇里新盖了一座条件较好的养老院。


一边走一边了解这所养老院的历史,坐在院子里的一位阿姨,应该是他的妻子,对我的到来表示出了极高的警惕性,问我拿手机拍什么的?

是不是这房子要拆迁了,问我是哪里人,是哪个庄子的。

直到我告诉她,我的老家也在这里,聊了老半天,她才表示出放心。

可能,住在这里很久,或者从2006年这14年以来,就没有人再走进这个院子里来吧。

之所以走进这所养老院,是因为我老家就是这里的,但是,它比我的年龄还大的养老院,我之前却一直从它的屋后边路过过,却一直没有进来过,可能是因为,我不是老人的缘故吧。

我一直对皖北我老家的这个村子表示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包括这一所这么有年代感的养老院,青砖红瓦透露着时代的历史。

其实,早在一二十年前,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想进来看看,却一直未能如愿。

我的初中就在这所养老院的对面,过了一条沟就是,没有10米远的距离,可以说就是紧挨着的邻居吧。

1999年的时候,我走进这所乡村中学读了初中,每次课间活动的时候,我都会站在那一片满是泥土的操场上,向这边望过来,会看到三三两两的老年人,坐在院子门口有说有笑的,有时候他们也不说话,就和我一样,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庄稼人,或是去田间地头种地,或者是收获了一车的麦子回家,像极了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可是,他们老了,在这片土地上忙碌了一辈子,最后无儿无女或者单身汉的,住了进来。

住在这里的都是些什么样的老人?

我问道,我身边的这位现在住在这里的这位村民,他好像挺了解一样,说大部分都是没有孩子又单身的,基本上都是咱们这附近几个庄子里的。

原来,在当时的时候,镇子以西的地方,在养老院刚刚落成的时候,都属于这个叫“官沟乡”的辖区。

我记得上初二的时候,我们隔壁班还组织过一次去这养老院的慰问活动。

基本上就是同学们到养老院里,去给这里的老人们打扫卫生或者帮他们叠叠被子,扫扫院子,我那时候还在想,为什么不让我们班的同学去。

那时候,这个养老院里的人,也算是吃公家饭的人,所以,我好奇的可能就是吃公家饭的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的,毕竟,在这样一块一望无际的农田的村庄里,这样的一群人太稀少了,即使是村干部也是靠种地吃饭的。

我在没上学的时候,就听到母亲说,姐姐那时候在中学上学,每个周末学校都会组织去养老院慰问,那时候姐姐还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到养老院里去慰问,学校不仅仅让学生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也会组织一些文艺节目,一个季度或者半年,有时候会有一些节日到养老院里,给这里的老人们表演一些文艺节目,唱歌跳舞之类的都有。

我现在不知道那时候姐姐她们班级的学生,来到的这个养老院里是什么样子。

我曾经试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里,去寻找一些这样的画面,我发现每一个画面都是那样的纯真而又文艺。

等我上学的时候,尤其是上了中学的时候,学校里就没有啥文艺活动了,基本上就是学习再学习。

我上小学的时候,加入少先队是二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举行了光荣的入队仪式,我们学习唱了歌曲,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

我就幻想着,初中的时候,除了学习之外,社会活动会不会多一点。

可是,2000年左右的那个皖北农村中学,除了出门遇见一身黄土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就是想到这个养老院去活动一下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我想,1983年那一年,这座乡村养老院建好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热闹的,我在寻找当年第一批住进来的老人,应该是没有了。

这座养老院的青砖走廊上,还刻着一个五角星的标志。

这也就显示了这里和村子里其他的民房是不一样的。后来,这个屋顶被住在这里的村里人,重新进行了翻新,不过也没有进行什么新的修整,估计也就是把这里当做存放粮食或者临时过渡一下的地方罢了,毕竟,房子老了,从1983年至今,已经37年了,比一个中年男人还要大。


想一想,那时候也挺好,大家没有什么汽车,摩托车都少有,但是这样的一个乡镇上,有银行信用社,有医院还有养老院,也有中小学校,还有供销社收购站门市部,也有澡堂子浴室理发店,也有小饭馆卖早点的。


如今,这所养老院里,虽然住进了人,但还是破败不堪的样子,可能房主人觉得也没有什么维修的必要了吧,与其在这里维修,还不如给孩子省点钱,去城里买房子。

养老院对面的那所中学,在我2002年初三还差一个月毕业的时候,就被并到镇子上的中学去了。为此,我初三的最后一个月是在镇子上的中学上的。

后来才知道,镇子上的中学这么着急在我们中考前一个月把学生都拉走,是为了多留一些生源,高一的时候可以在镇子上的中学里上学。

现在,这所中学在我毕业的那年秋天,就被村子里的小学占用了,原先的小学拆迁了,没有了,小学就搬进了这所中学里,换了一块牌子,成了一所小学了。

有时候,我们生命里物是人非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努力追赶时间的速度。


所以,能够在静谧的乡村田野里,追寻一处老宅子,探索一处儿时的旧院子,我觉得非常的有意思,就是圆了年少时的一个梦吧,即使那个梦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了,但我还是走进了她的躯壳里。

这样就好比年少时暗恋一个女子,若干年后,也许是老头儿了,再去牵她的手,即使她的手干瘪,也还有一丝年少时的冲动,人非红颜当年,物非荣光初见,得到了也就圆满了。


宅院里的老房子,半座地基是青砖,后来接了红砖,应该是当年房屋塌了或者修缮的时候,重新加盖的。

这好比给垂垂暮已的人,换了新衣服续了命一样。

路边的这一丛十月里开的花,我不知道是什么花。

这个位置的路上,现在已经是一条水泥路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还是泥土路。那时候,不少同学会骑着自行车路过这里。

第一次夜晚的时候,路过这个养老院的门前,是初三的上学期一个深秋的周五晚上,我一个初中同学过生日,他姐姐在家里做了饭,然后他邀请几位同学去他家里吃饭。

我那天是被邀请的同学之一,他姐姐烧了一只小鸡,另外从镇子上买了一些凉菜,还有自己炒了一些菜。

他像个大人一样,开了一箱啤酒,又拿出一瓶他父亲的白酒给我们喝。

我那时候不会喝酒,后来推搡不过,就喝了两杯啤酒,喝到嗓子眼里,又辣又凉,赶紧吃了几口菜,菜的味道做的不错,晚饭吃的是米稀饭,馍就是他的姐姐做的贴饼。

他的姐姐比我们大了五六岁,初中没毕业就不上学了,随了他父亲外出打工,因为在外面打工了几年,所以,穿的衣服感觉很时尚,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感觉一身的香气,那一头短发转来转去挺运动,穿了一双黑色的小高跟皮鞋,跟我们班女生比起来,简直成熟多了。

那一晚,我就多吃了不少他姐姐做的饭,感觉这饭菜里也有香气。

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也不知道那五六个农村孩子能吃啥能聊啥到那么晚,就记得我那同学说,这以后咱们就都是兄弟了,应该相互照应着。

在我们上学那会儿,他这样的人可能被称作“混世”。

十点半的时候,我要回家,我同学让他村子里的一位小伙伴骑摩托车送我回去,走的时候就经过了这个养老院门口。

刚开始的时候,这所养老院比较远,后来摩托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也渐渐离它近了,我就想这就快到我们学校了,离家就不远了,我的内心里也有了一丝慰藉。

他的小伙伴把摩托车骑得飞快,我第一次坐那快的摩托车,我害怕他骑车摔倒了或者撞在哪里,那样我的小命可能就没有了。

后来,在十一点之前,我到家了。

父母亲早已经睡着了,听到我回来给我开了门,第二天把我熊了一顿,一直到到初三毕业,我就再也没有出去参加过谁的生日聚会了。


初三的时候,春节过后的第二学期,马上就要中考了,班级里一位女生过生日,一位男同学在她家喝酒听说没有喝过我们班另外一个女生,人家用农村的那种大瓷碗给他一碗喝干的,他被喝醉了,后来趁着月光自己骑自行车回家。

周一上午上课的时候,他给我们说,周六晚上他喝醉了,骑车晕晕乎乎的,没有骑到家,骑到我们学校旁边的这个养老院后边的一个麦草垛边,他一头栽倒了,后来就在这养老院后边的麦草垛里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五六点的时候,被冻醒的,然后才骑车回家,星期天在家睡了大半天。

我那时候听他这样说,感受有两点,一是女生喝酒喝起来不要命,二是这个养老院救了他一命,准确地说,是养老院后面的这个麦草垛救了他。


顺着这条路向南,有一个小村子,听说就几户人家,我一直没有去过,那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

初二开始,这位女生上学开始喷香水,她可能比我们大两岁吧,发育的挺好,而且喜欢和男孩子开玩笑,下课的时候扭打在一起,我那时候还在暗地里希望,她也和我打闹一下,可是一直没有过,倒是我们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和她走得近。

初三那年四月份,听说她在一个男生家过生日,中午喝醉了,躺在男生家的床上睡着了。

后来,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后来。

去年的时候,听同学说她初中毕业去了南方,现在在南方一个大城市里结了婚买了房还有了可爱的孩子,而且看照片,一点不像农村女孩子了,比起当年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似得。

我们青春那条路,所走过的每一帧画面,都被定格在这座养老院对面的那所乡村中学里。我不知道全国各地有多少所这样的中学校园,我也不知道那个年月里,为什么大家的私底下交往,是先从过生日开始的。

可能,过生日会让青春的我们,更有了一份私密的呈现出自己青春的心情的一方空间吧,比如,你给人家买礼物,或者能不能组织一个场子吃饭,再或者,学着大人一样喝酒啥的。


如今,我再走过这所养老院的时候,里面除了那户房主人以外,没有其他人了。

当年的那条泥土路也换成了一条水泥路,而且,屋子后面的麦草垛也早已经不在了。

路虽然变得好了,但是路上上学的小伙伴同学们,早已经离开了家乡,可能自从中学毕业的时候离开过,再也没有回来过,对外可能已经迁了户籍,不想再说自己曾经在这个没有人知道或者记起的没有一点名气的乡村中学里上过学了。

我站在路旁的时候,没有什么人来过走过。

学生国庆节也都放假了,以前上课时候用的铁锤敲打的铃声早已经换成了电铃,更新的铃声中,也在更新着属于我们的时代和年轮。


又是一年国庆节,也是一年中秋节。

玉米棒子染黄了整个乡村的家家户户门前的那一片小天地。

1983年,这座养老院刚落成的时候,它可能并不会知道,37年后的今天,我路过它,写下了它身边的一段小故事。

我想,这里当年不仅有老人们的欢笑声,也有老人们离去时的悲伤。

这里,在老人欢笑声的时候,他们也会在闲暇的光景里,看着对面乡村中学里学生们的成长,他们也都曾经有过自己的青春,估计,会羡慕校园里的那些青春的面庞。

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将会老去,在养老院里的时光,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他们也是一种集体生活吧,可能,那时候这样的集体生活,还会因为大家的慰问或者演出,内心里得到更多的慰藉和尊重。

时光随着漫天的云层,越走越远,同学们长大了离开了家,老人们搬走了或者离开了人世。

我也扭动了车轮的钥匙,满心的记忆,留存在这一篇文章里,给我老家那座早已经逝去了的乡村养老院,一点有故事的温存。

本文系图说江淮独家原创图文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请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带给你有温度的视觉人生,欢迎私信提供故事线索,讲述你的人生故事,温暖每一个前行的心灵。


发布人:b2e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