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问题:这些年乡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很多农村能人,在村里承包地,搞大棚,种果树,也有可观的经济收益。现在让他们放下这些,上交土地,他们愿意吗?上交了他们该干什么呢?
这是一个有质量的问题。这部分农业能人,不差能力,能吃苦,有经济头脑,是村里的宝贝级人物。在这个问题上,就要牵出“土地养老法”的思想内含出来。老胡的土地养老法。并非是呆板僵死的,而是一种思路,一种大框架。结合这样的情况,怎么运用呢?
举个例子,大家举一反三,加强认识。例如,赵四在村里搞大棚几年了,从种到收再到卖,都是一个人干,经济收入也很可观。现在,同样是这个大棚,同样还是赵四经管,继续保留这个项目下去。不同的做法是,把赵四的老板身份,转化成为经理身份,在继续打理这个大棚的基础上,进行工资制。大棚的老板,是村委。因为只有赵四最懂这个大棚,所以由他继续打理,最合适。那么他的工资来源,实际上就是这个大棚收入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收入上交给了村集体。这里面最大的一个操作技巧,就在于给赵四每月多少工资,既要他满意,还要保证大棚有除过工资以外的剩余收入。这是一个天平权衡。赵四愿意不愿意,就在这个权衡上考虑。比如一年赚10万,是带着巨大风险的,一年稳拿7万8万工资,无风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他会怎么选?
而这些数字上的细节,是当地村委根据经营的具体项目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来斟酌的。葡萄园有葡萄园的经济账,苹果树有苹果树的经济账,这一点,需要行家们去算,老胡能给的就是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