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三和大神为什么存在?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不应该被忽视的群体
2020-10-11 09:03  浏览:291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深圳市有一个地方,叫做三和人才市场。这个地方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群体,叫做“三和大神”。

如果你留意过网上对“三和大神”的描述,就知道这是一群生活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年轻人,人数有好几万,他们整天混吃等死,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没饭吃就去打零工。

他们吃着四五块钱一碗的面条,喝两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的散装香烟,在一小时1.5元的网吧玩到天亮。身处城市的边缘地带,既无法融入这座城市,也不打算回乡,就这么毫无意义的整天晃荡,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

这个群体跟日本的蛰居族有些类似,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现象。现在的年轻人不满工作的压抑氛围,喜欢标榜低欲望和佛系,其实也只是比三和大神的处境优越一些而已。而三和大神的自由,其实是当下年轻人更向往的生活。


有一个本书叫做《岂不怀归》,作者田丰和林凯玄实地调查了三和大神这个群体,和他们一起打工和生活,将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整理成书。书中把三和大神称之为——三和青年,是比较中性的词语。

要搞懂三和青年,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着处于节。

零工生活

关于三和青年的生活,有一个关键词叫做日结,也就是一天一结的短工,有白班也有夜班,标准每天大概150元,以打包快递、工地工作和临时保安为主,这些都是三个青年喜欢的工作。

日结也有缺陷,这是一次性交易,缺少信任,经常被中介欺诈,三和青年也会消极怠工,拿钱跑路。但是,这种看上去极不稳定的用工方式,却是三和市场里各方博弈的最终平衡方式。

对招工企业来说,日结更灵活,降低了管理和用工成本,对市场上的非正规中介来说,日结保证了一大群求职劳动力,可以一直有生意做。


对三和青年来说,日结最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能让他们感到自由自在,做一天可以玩三天。

怎么过日子呢?按照一天40元的花销计算,可以吃两顿面条,喝几瓶水,加上一张15元的床位或者网吧包夜打一宿游戏。玩了一宿游戏,第二天就更不可能去打工了。

如果钱再少,就索性睡大街,在海新市场走廊下面,称为“海新大酒店”。

这样的日子,月生活成本是1200元,在深圳低得难以想象,只是普通人无法接受这样窘迫的生活。三和青年却乐在其中,还会嘲笑那些连续几天去打工的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跟外界不一样的生活观念。


求生

说到三和青年的生活观念是怎么形成的?书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

一个被称为“宋总”的人,他离开学校以后,先进了深圳的小厂工作几年,嫌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就辞职来了三和。

三和的黑中介会违法扣留青年们的身份证,或者干脆花几十块钱买下来,为的是给皮包公司做法人注册,所以 “宋总”名下有好多空头公司,背着不知道哪里来的巨额债务。

没了身份证的“宋总”更是没法到别处去,从此越来越懒。他有过五天只吃一顿饭的记录,靠着别人的施舍度日,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和大神,他说自己越来越懒得想事情。


还有一个“眼镜哥”,原来在北方的装修公司工作。他在网上知道三和大神,慕名前来,想换种活法。

这里的青年,大多有一段艰难往事,他们基本上都没有职业技能,进不了招收专业岗位的招聘市场。他们接触了不同的中介和工厂,受了多次骗以后,逐渐变得懈怠和焦虑起来。

他们都对枯燥的流水线感到厌倦和抵触。既然多打几天工也不能改变命运,还不如降低生活需求落个清闲。于是,这些青年在三和聚集起来,开始相互影响,共同产生出抵触情绪。

这些青年每天周而复始地混迹于网吧、彩票店和公园,只有没钱吃面时才去做日结,根本不知道外面的变化,世界也仿佛把他们遗忘了。

三和青年普遍使用手机,但手机没有帮他们增加联系沟通,反而让他们更加与世界隔绝,很多人已经多年没和家人联系了。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和青年,发展出了他们的特殊话语,这也是圈子文化的特征。

一个是他们会互相称呼“叼毛”,大家就用这个轻蔑的词互相称呼。另一个词叫“挂逼”,用来形容三和生活里的一切。全国各地的许多年轻人在用这些词汇,这是个值得关注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是三和?

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深圳三和?

首先,深圳的物质充沛、物流发达,流动性和包容性强,在这里,十个人里只有两个有深圳户口。深圳生活的弹性很大,一方面房价高不可攀,另一方面,又能提供极其廉价的三和式生存。

其次,深圳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也有15摄氏度。那些街头露宿的“大神”能勉强捱过去。

到三和来的农村青年,属于第二代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的父辈,是那些吃苦耐劳的第一代农民工,这一代人宗族观念强烈,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他们一心只想趁着身强体壮多攒些钱,将来回乡守着责任田养老。


传统中国人的人生价值,是靠着完成家族义务来实现的,生子养家是无从逃避的,他们的耐受力强,因为有明确的目标。而三和青年这一代,大多是九零后,恰恰是第一代农民工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他们跟着祖父母一辈长大,家庭生活不完整。

农村的普遍基础教育水平不如城市,何况他们还不是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当他们来到深圳时,既没有祖辈的使命感,也没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却因为生在网络时代,有了更多的眼界和愿望。

他们没有家,也不想养家,更容易抗争,也更容易失望。三和青年几乎把所有的工厂和中介都称为“黑中介”,自称是因为不愿意被歧视才不去打工。

他们有自己解决工资纠纷的途径,就是去表演“跳楼”,这时候其他三和青年在下面懒洋洋的围观,大家知道这是个表演,擅长此道的人被称为“跳楼哥”。

那他们为什么不回家乡呢?因为在这个地方,比在家乡生存要容易。没有责任感的生活,进一步演化成了没有羞耻感的生活。很多三和青年,卖掉身份证也没有补办,就这样茫然无助地留在这里。


岂不怀归

那些经历过三和青年生活的人,都觉得这里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让人懒惰下去,不再思考。生活久了,总觉得自己和身边的人是行尸走肉。

既然三和青年的生存方式是常规手段,没有滋生其他特殊产业和职业,那就是社会可接受和接触人群,只不过是他们自己在逃避社会给予的责任。三和青年看起来和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却真实地融入了整个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

岂不怀归出自《诗经》,意思是“难道我们就不想回家吗?”这其实也映射出三和青年的内心想法。真的是不想回家吗?不过是想在可见的边界里做好今天的事,相信明天的希望。


发布人:f773****    IP:61.145.3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