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近日来到霍山县但家庙镇胡大桥村,经过测量体温、查看安康码之后,走进了位于该村的但家庙镇养老服务中心。
庭院不大,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打理下,环境幽静、干净整洁,院内老人或三三两两唠嗑、或坐在活动室里看戏,生活悠然自得,一派其乐融融的“夕阳红”景象。
但家庙镇养老服务中心原本是该镇敬老院,由闲置的小学校舍改建而成。全镇特困供养对象有100余人,起初愿意住进敬老院的不到20人。
“敬老院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跟不上,老人们当然不愿意来住。”但家庙镇党委书记储著时告诉记者。因为财政投入有限,敬老院的服务水平一直以来比较落后,工作人员数量少、年龄大、业务能力缺失,仅能勉强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
2020年,但家庙镇开始尝试养老供养机构“公建民营”转型,引进专业化养老服务团队,实行政府兜底和有偿养老并举模式,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老人的养老需求,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
该镇出资230余万元对敬老院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按照“住宿宾馆化、环境园林化”的标准,在房间内添置了空调、液晶电视,独立卫生间内新增老年人防护设施,院内建起了小公园,安装了健身活动器材。改造后,敬老院成了花园式的养老服务中心。今年7月1日进驻的兴林壹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则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养老服务,不仅为老人们提供健康的膳食搭配、定期的健康检查,还每天带领老人们做早操、玩游戏、看电影,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在这里住了13年,以前敬老院只是给咱们一个住处。但现在可不一样了,卫生干净了不说,服务也周到多了。我不吃荤,原来在敬老院我只能天天自己做饭自己吃,现在这里的厨师每天都会单独为我准备一份全素食,我感到特别的温暖。”79岁的“老五保”倪克林说起现在生活的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储著时告诉记者,通过转型升级,如今也有社会上的老人选择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颐养天年。 2021-08-27 00:00:00:0■ 本报记者 袁野85469610https://szb.ahnews.com.cn/ahrb/content/202108/27/c854696.htmlhttps://szb.ahnews.com.cn/szb/content/202108/27/c854696.html31转型升级 养老服务更贴心/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