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裴桐 记者林强 2月21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在政协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采访了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吴小平,她表示:今年的“两会”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展现了新气象。会议首次通过“卫视”面向全社会直播,展现了开放、包容、创新、自信的新形象;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文风朴实、简洁凝练,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展现了务实、求实、扎实、严实的新作风。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黑龙江省“十三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及2020年工作成绩,客观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合实际地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远景目标及2021年工作任务,充分展现了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的信心和担当。聆听之后倍感振奋、信心倍增,回去后还要认真学习领会、消化理解,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深入抓好贯彻落实。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吴小平介绍,目前,黑龙江省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老龄化程度非常高,截止2020年9月,黑龙江省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817万;常驻老年人口达到79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1.2%。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高龄、患病和失能老人比例较高的特点,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心脑血管疾病较多,全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百万,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占比接近70%。同时由于黑龙江省年轻人外流,老年人口“空巢化”程度逐步提高,老年人口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因此不断满足全省迅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成为老年人以及我们每一个家庭的迫切期盼,也是“老有所养”民生目标的紧迫课题。
当前,黑龙江省养老服务模式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黑龙江省现在机构养老仅占3%,97%的老年人基本都是社区和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多样化专业服务为内容的养老服务形式,符合我国“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符合“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也符合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意愿。
近年来,黑龙江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老年人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较低,已有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和标准不达标的问题较多;许多社区没有建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或者规模很小,卫生保健和康复训练等服务设施设备缺乏,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日间照料需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缺口较大。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和工作平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既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主要的短板。
如何补齐短板,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吴小平建议:一是要在顶层设计上要加强科学规划引导。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结合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建设工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和补建。二是要积极整合原有设施资源,集约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室、保健室、健身活动室、社区诊所、社区学校、社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由街道办事处综合配置社区内的资源,促进社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合理整合。具体措施包括:清理社区内的废弃厂房、办公楼、学校等闲置用房,将其建设成养老服务设施;合理利用已有的公园、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使其成为老年人服务设施的一部分。三是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加大居家养老支撑力度。鼓励养老机构为居家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提供家庭护理床位;推行各类互助计划,提高居家照护能力。开展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巡访;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切实为居家养老提供健康保障。探索在农村组织各年龄段的空巢老人集中居住相互帮助照应;鼓励村民结对照护邻近留守老人;探索设立乡村互助养老基金,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