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郓城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会上,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涛专题报告了郓城县养老服务工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坚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县正常运营各类养老机构292处,提供养老床位6912张,基本满足了全县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持续发力
夯实敬老院兜底养老保障
投资1.8亿元新建、改扩建19处乡镇敬老院,投资1200余万元,大力实施硬件配套设施升级改造。目前,18家养老机构被评为星级单位。在全市率先制定敬老院管理办法,出台了《郓城县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和《郓城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照护工作实施方案》,县民政局认真开展常态化巡查,保障各敬老院院务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落实到位,为全市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化树立了标杆。
创新模式
实施特困人员兜底养老关爱工程
为提高特困供养人员的照护质量,我县创新实施了以“一张网络全覆盖,两个中心全集中”为主要内容的兜底养老关爱工程。创新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服务,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敬老院”,这一做法被广泛宣传报道,我县作为菏泽市唯一代表出席了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典型经验介绍;先后获评“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十佳优秀创新案例”、第七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2019年中国民生示范工程”和菏泽市2020年十大改革品牌。着力打造两个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地,盘活现有医疗和养老资源,配备专业护理人员,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确保有入住意愿的特困老人愿进全进,打造集“医、养、康、护”于一体的失能特困老人乐园,极大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
多措并举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
按照“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先后建成投用民办养老机构4处。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鼓励支持开办医养康养机构,先后建成4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在及时足额兑付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的基础上,另外给予运营奖补资金,保障了机构可持续运营。
顺势而为
全面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新格局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资源整合,指导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8处、农村幸福院190处、养老周转房37处,达到星级标准的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108处,其中三星级以上2处,为长期规范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展农村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养老工作试点,建成投用老年集中居住用房203套,备受孤困老人欢迎。以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为目标,着力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建成投用养老服务站14处,成为小区居住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广岱充分肯定了县民政局工作。他指出,县民政局在开展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创造了亮点,树立了标杆。他要求,要加强系统性、规律性研究,探索更加切实可行、更加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新机制,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引进专业人员开展养老服务,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全方位打造养老服务的“郓城品牌”。
【来源:郓城县民政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