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88岁老人养老院办会员卡“被坑”舆情观察:养老之痛百“弊”丛生
2021-06-16 22:24  浏览:3471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舆情观察员:马付才





 

舆情背景

  88岁的独居老人花费15.1万元,充值养老院的会员卡,住了前后不到16个月,养老机构只能退费4.7万余元,退费时还以各种理由推诿扯皮。

  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增加,正导致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5亿,每年增加8000多万老龄人口。

  与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近年来涉老诈骗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的背后,是“空巢”老人的养老之痛。因此,尽快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困扰着进入暮年的老人,也困扰着他们的家人和社会,是不得不重视起来的关键点。

  舆情简述

  88岁常年独居的孔老先生家住陕西省西安市开远门附近一小区,生活全靠老邻居,48岁的贺先生照应。2019年6月20日,孔老先生与位于西安市高新路丽华科技大厦2楼的陕西金柏年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前后共花费共15.1万元,办理了会员卡,可在金柏年养老服务平台及康养基地消费任意服务项目及各类产品。

  “2019年入住后,因为冬天人少空调开放时间短,老人怕冷,前后在养老院住了不到16个月,就没办法住了。”贺先生说,从今年4月起,他就开始和养老院协商退款的事,每次都被告知正在核算或者走流程。

  对此,王姓市场总监称,贺先生确实已来沟通多次,负责处理孔老先生退费问题的总经理不在,之前对接孔老先生的工作人员已经离职,目前无法给出退费的具体时间。为何10万余元只能退4.7万元?王姓市场总监说,扣费是财务部门核算,具体的他并不了解,“但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运营模式,我即使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们的”。

  舆情观察

  1、舆情传播地域特点和敏感情绪值得重视

  88岁老人15.1万元充值养老院会员卡,住了不到16个月,卡内还有10余万元,经养老机构核算后只能退4.7万余元。但就是这4.7万余元,养老机构也推诿扯皮不想退还。该舆情出现在6月6日晚间近23时,首先被头条新闻发布在主流社交平台。一石激起千层浪,多个政法新媒体账号对该舆情进行了转发报道。7日14时,该舆情达到峰值。

  在该舆情传播的活跃媒体中,活跃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头条新闻、搜狐新闻和百家号等。其地域特点中,关注度从高往低依次排序为陕西、辽宁、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在舆情传播的渠道分布上,客户端占比达到64.29%,资讯占比达到28.57%,微信和数字报刊占比分别为4.76%和2.38%。

  在网民传播该舆情的情感占比中,敏感情绪几乎占比达到100%。其舆情相关热词有老人、养老院、88岁、老先生、回家、西安市、续费、推销、退卡等等。《88岁老人住养老院,因病回家10万余额只退4.7万。养老坑?》一文,是具有代表性的热门文章。

  在该舆情传播地域特点中,除事发地陕西关注度高外,另外对该舆情关注度高的主要人群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

  根据最新的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各个城市人口,相较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整个东北只有沈阳、长春、大连、盘锦四个城市呈现正增长,其余全部城市都是负增长,鹤岗人口更是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二,东北唯一的千万级人口城市哈尔滨,也减少到不足千万,只达到近933万人。东北人口流失的背后,直接导致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相对于其他地域养老问题也更加突出。

  网民敏感情绪几乎一边倒,是因为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呈多发态势。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养老需求爆发,针对老人的“养老坑”也日益增多,这一“新动向”需要引起老人们的警惕,也要引起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的重视。舆论认为,对此现象应该联合执法,开展专项治理,绝不能让辛苦半生的老年人沦为无良商家和不法之徒坑害的对象。

  2、涉老舆情频发养老行业百弊丛生

  2020年10月,在民政部例行发布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而有关研究表明,到2053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7亿。

  与老龄化步步逼近的同时,商家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商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注册登记的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单位数约3.8万个,且在近五年内呈现出连年稳步上升的态势。因此,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涉老舆情面临只增不减的局面。

  仅以2021年上半年为例,出现与养老有关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有:1月,《益阳老人疑因养老钱被骗跳江,邻居称其曾想让养老院退钱给老婆看病》;4月,《7亿元养老投资项目爆雷!2600个老人被“坑”,投资方:房子卖出去再退钱》;5月,《民政部等四部门发布风险提示:防范4种养老领域非法集资形式》;6月,《山东一养老院院长恐吓要给老人打“哑巴针” 民政局:已严肃批评》等等。

  以上涉老舆情,均形成较高的关注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看到巨大的商机在“野蛮生长”;另一方面,是一些养老机构建设资金不足,而对其监管与惩罚力度存在欠缺。再加上老年群体往往维权意识薄弱,不了解维权的渠道和维权的方式,导致一些黑心企业肆无忌惮地在老年人身上敛财,从而让整个养老行业弊病丛生。

  涉老舆情事件频发,但如何从舆情事件中洞察问题本质、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老年群体权益被侵犯的风险,是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面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权益保障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3、舆论呼吁多部门协作加大监管力度

  根据北京市老龄协会、北京扶老助残基金会2019年发布的“涉老舆情报告”显示,保健养生、角色扮演、投资理财、收藏品、骗婚骗财、旅游类、合同类、“以房养老”等十类诈骗,老人最容易上当。

  针对涉老舆情频发,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就提出,严厉查处向老年人欺诈销售各类产品和服务的违法行为。广泛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老年人抵御欺诈销售的意识和能力。

  但是,近年来,各地曝出的涉养老案,特别是“非吸案”“诈骗案”仍处于高发领域。对此,5月17日,全国老龄办、公安部、民政部、中国银保监会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近期一些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等名义,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活动吸收老年人资金,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为何骗子盯上了老年人的“钱袋子”?这是因为这些涉养老“非吸案”相关违法主体骗法隐蔽,频频对老人发动“温情攻势”,不少手里有钱、陪伴缺失的空巢老人,更容易成为骗子们重点盯着的“猎物”。另外,现在打着养老旗号的企业越来越多,且名字很模糊,很多从事的并不是养老服务行业,有些企业则游走在非法集资的边缘,很难界定,现有监管力量有点跟不上。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合作,减少盲区,要定期开展一些涉养老“非吸”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不断提高精准、协同监管水平,争取提前化解风险。基层经侦民警建议,涉养老“非吸案”涉及民政、市场监管、银行、金融、公安等众多部门,应当加强数据共享与联合监督、执法。

  在涉养老“非吸案”高发的江苏,该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也建议,在强化部门监管的同时,应加快培育行业自律,由第三方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开展星级评定,将不法企业列入黑名单。

  舆情短评

  随着老龄化进展不断加快,养老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业。但是,原本是生命存在的服务产业,却被无良商家和不法之徒盯上,从而成了“非吸”“诈骗”等案件多发的重灾区。

  老年人被骗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并且层出不穷,花样翻新。问题成为顽疾,其背后折射出法律法规滞后、基层工作力量不足、外部生态亟待改善等诸多问题。

  在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养老产业能否科学、有序、健康地发展,直接关系到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和利益。保障养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养老体系当中去,这样养老服务才能形成合力氛围。

  本该安享晚年的老年人,却成了各类骗子眼中的“肥肉”,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因此,对不良商家、不法之徒坑害老年人的各种乱象,要建立事前预警防范、事中监管、事后责任及失察追究机制。保障养老行业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发布人:718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