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又搞大新闻了!
前不久,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26号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在“紧锣密鼓的推出”。
养老问题一直是全民敏感话题,消息一出,直接冲上热搜,
网友看到消息后,直接炸锅:
我同事鸡哥看见,大呼:“又来!”
有一说一,个人养老金制度到底是个啥?大家为何会反应这么剧烈?
我们看看部长是怎么说的:
“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
说白了就是以后新开一个账户,大家往里面交钱,国家再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国家帮你投资运营这笔钱,最后作为我们养老金的一个补充。可是有人真相的指出:这不就是自己存钱为自己养老吗?
事出必有因,国家政策也不是儿戏,
政策要出来,我们没法改变,
作为一个市井小民,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为什么?
以及,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出台这项政策,部长的解释是:
大意就是,
我们国家有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障,
第一个层次的是国家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组织的职业养老年金,
第三个层次是个人储蓄式的养老金账户。
三个层次中,
第一个覆盖10亿人,成为居民主要养老金来源,
第二个发展不健全,只覆盖5800多万人,
第三个连制度都没有。
所以国家的养老体系还很稀薄,
出台第三个层次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政策,
利国利民,值得普天同庆。
可是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我们现行的养老金制度是根“金箍棒”,“擎天柱”,
又何必需要三根?
说到底啊,还是钱不够了。
具体而言,包括两个原因:
1、养老金捉襟见肘是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
全国养老金年年都在涨,目前已经迎来“十三连涨”:
物价在涨,工资在涨,
养老金为了保证老年人正常的生活水平,也不得不涨。
但给老年人的养老金涨了,养老金池子也快被掏空了:
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各地养老金结余能力,
可以发现青海、湖北、黑龙江和辽宁四省当年养老金收不抵支,出现负数,
黑龙江不仅没有结余,反而欠了很多钱,目前,黑龙江的养老金都是从财政列支或者从其他省份调过来的。
国家并不是一直看着钱不够就算了,
其实也一直在搞财政补贴:
国家每年都会从大型国企中国有资本部分划拨大概10%的资产进入社保基金,
到20年底,93家央企划进去了国有资产1.68万亿。
进账这么多钱,你以为就富裕了?
按照19年的养老金支出情况,这点钱只够撑不到四个月,
更何况20年不是特殊吗?
国家为了给小微企业减负,出台了社保减负政策,一共减了1.54万亿,其中1.33亿就是养老金:
所以划转进来的钱,基本又给减免出去了。
在20年这种情况下,
国家通过省级统筹,全国调配,国资划转,财政补贴等等手段,
至少是保证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而且还一如既往的涨了一些。
而且缺钱只是表象,长期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2、人口老龄化是出台政策的深层次原因
对于老龄化,大家可能已经有所体会:
窥一斑而知全貌,
客观来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一方面是老年人实在太多,另一方面是预期寿命还在不断变长。
第一,我们国家的老年人相当于整个日本!
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1.76亿,超过日本总人口1.26亿,
分别是日本65岁以上人口的5倍,韩国的22倍!
中国老年人占了世界老年人的1/5,
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让我们国家的养老负担特别大。
第二,我们国家老龄化速度非常快,排名世界第三!
65岁老龄人口占7%就进入老龄化国家,达到14%就是老龄国家。
西方世界英美法德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龄人口从7%上升到14%花了上百年,
而韩国花了18年,日本花了24年,中国老龄化率目前12.6%,预计达到14%只需要25年。
如果预测成真,中国将成为韩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老得最快的国家。
第三,我们国家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长!
从1990年到现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68涨到了76,增加了整整8年,
男女寿命同步上涨,而且女性寿命一直比男性高,目前女性预期寿命已经涨到了79岁,
很快就要进入“人生80年”的阶段。
我国人口寿命越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就越长,
这也导致养老金基金亏空的风险越来越大。
与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形成对比的是,我们国家的人均GDP:
(2020年人均GDP世界排名)
所以,我们国家面对着非常大的养老压力,解决刻不容缓。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努力:
老龄化和生育率、结婚率、退休年龄直接挂钩,
所以国家就想办法用各种手段让大家多生,早生,多交,少领。
而这次提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也是解决方案之一。
不管是支持响应国家也好,
还是被迫接受也罢,
我们不能改变的东西,就只能尽量去预知后果,然后采取行动。
这次个人养老金账户政策的推出,
用公子的行话来讲,就相当于原来的大号(基本养老金)练废了,
现在想和大家商量开个小号(个人养老金账户)继续练。
而且,这从很多国家的经验中是找得到依据的。
以德国为例:
德国的养老体系,其实也是走的三层养老体系:
第一层:基本养老金,
第二层:企业补充养老金,
第三层:个人自发养老金。
我们国家虽然政策还没制定出来,
但从之前的试点就可以看出来点端倪:
2018年的时候,
国家在上海市、苏州工业园区、福建全省进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试点时间一年,游部长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就是这个试点取得成功后的推广。
这次试点,所谓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本质上就是让大家交钱购买保险公司开发的特定商业养老保险,
然后对购买保险的支出和所得均进行税收支持。
大家需要理解的是,
这和传统的我们在保险公司购买某款年金险不同,
并不是我们的保费进入年金险账户,形成的资金池再用于支付到期需要领取年金的人。
而是我们在中保信平台建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养老投资账户,
我们交到账户里的钱,由个人指定,可以购买这种税优递延型养老保险,也可以购买其他金融产品,如公募基金、国债等。
有点类似于国家发动老百姓为了养老积极理财,
并且统一为老百姓配备了专门的理财经理,为我们调仓、交易,管理资金账户。
而我们可以购买的理财产品,
都是经过国家筛选,确保风险可控、收益足够、符合养老时间规划的产品。
最后我们的理财支出和收益国家会进行税收减免以示支持。
看到这里,
大家就能明白部长说的三层次养老体系是什么了:
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国家统筹,你的钱交进去就是大家的,大家的钱交进来也是你的。
企业养老年金:单位统筹,你的钱交进去是单位集体的,集体的交进来也是你的。
个人养老投资账户:个人储蓄,你交的钱国家帮你运作,最后还是你的。
如果我们国家三层次养老体系建立起来,也和这种体系大差不差。
可以说,我们国家的养老体系大概率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问题的关键是,
采用了三层次养老体系之后,到底能不能改善这些问题?
还是以德国为例,
公子从找到的可信资料中,
发现德国三层次养老体系实施后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覆盖面不及预期。德国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指出,里斯特养老合约推行10年,却只有1500万人参加了个人养老账户,比当时的预计少了60%。很显然,个人账户没解决实际问题,民众并不认可。
第二,收益率过低,保障力度不足。德国的个人养老账户本来可以投资多种产品,但是由于民众投资意识和国家提供的产品池收益过低,以至于2/3的个人账户都投向了收益率低,收费高的保险产品。这导致个人养老账户的投资收益根本满足不了养老需求。
因此,公子觉得,
如果我们的三层次养老体系也按照德国的老路走,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
人性总是自私的,能在自己手里的钱,很难愿意交给国家来打理,
而且交给国家打理,国家会面临一堆烦心事,如果达不到预期,就又可能面对一群人的“一哭二闹三上吊”。
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
为什么会治标不治本?
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代人和上代人手上的钱不够。
2月8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7.3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报告提示我国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空间已非常有限。
现在一套房就要掏空一家人六个钱包,交了养老金之外,很多人是没有闲钱去交“个人养老金”的。
所以,我没会看到这样的老百姓的心声:
严格来说,我们没有一个经济基础去广泛实现“个人养老金”制度。
真的如留言所言,它只是部分家庭的“锦上添花”,而实现不了普遍的“雪中送炭”。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国家:
继续发展是硬道理,另一方面也要适时调整生育政策。
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和经济新常态压力,
我们这一两代人的确是靠天靠地靠自己,做出了不小牺牲。
但我们总不能干出竭泽而渔的事,
我们可以不交钱,可以把全部的钱都用来养老,
但那样经济就没法发展起来,
我们也可以不管上代人的死活,
但那样社会就会陷入动乱,失去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国内国际安全稳定的环境,
失去了我们老百姓发展事业的好生态。
当然,老龄化问题必须解决,
国家也会继续调整生育政策,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把人口结构调整过来。
于个人:
多准备点养老钱吧。
面对可见的亏空,国家在行动,
我们也必须早做准备。
公子能给到大家的建议就是,
多为养老准备点钱,
早做养老规划,开源节流。
就不提保险的事情了,省得有人骂我。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长期安全,稳定增值,那么保险还挺合适的。
真实的生活只会滚滚向前,并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时代里的一粒沙,只想平稳过一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