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进入三伏天,尽管近日下了大雨,山西省晋南黄河岸边依旧高温天,周六摄影师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叫阳城的小镇农村采风,记录拍摄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下午2点多钟,天气闷热,影友李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一位姓冯的大爷家里避暑纳凉休息,他介绍说老人家是位隐居在山沟里的世外高人,在此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他家的百年老屋,夏天从来不用空调,里边照样冰凉,甚至睡觉还要盖被子,老人说是个神仙洞府。
冯大爷隐居的地方在村子里的一条黄土沟里,上边都是人家,不是L老师带路外人几乎很难发现,走进10多平方的小院子,一个土窑洞赫然进入眼帘,冯大爷老两口坐在外边纳凉,看到我们进来立即起身相迎,窑门洞上是他编写的对联“修身居洞府,养性颐天年”横批“怡然自得”,看来这便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了,寒暄过后老人家把我们让进了他的“洞府之中”。
老人家性格开朗,说话风趣幽默,开口便自我介绍说自己姓冯,名当群,今年差4岁90岁,是个退休回家的教书先生,有3儿3女,重孙子15个,之所以要选择在此隐居生活,也是效仿古人,看看能不能传说中的神仙生活,你还别说现在自己的养老生活真被村民们说成“神仙光景”了,甚至还有人把他称为“神仙爷爷”。
要讲冯爷爷的“神仙光景”首先要从这个“神仙洞府”讲起,老人家说当地农村以前大多都是靠崖而建的土窑洞,就说自己住的这条黄土沟,原本住有6户人家,窑洞基本上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时间都在百年以上,自己的这孔窑洞以前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他花了120元买了下来,后来孩子们建起了新房,这里便成了老两口的养老地方,现在沟里就是他们两户人家,窑洞上方四周都建起了民房,这里便成了地下洞府,厚厚的黄土层给窑洞提供了隔热层,冬暖夏凉四季恒温,从来不花空调钱。特别是到了每年的暑天和寒冬季节,他和老伴就生活在这里边,其余不冷不热的天气住在小镇上租住的房子里。
爷爷说女人不容易,男人要对女人好才是真男人,你想一想女人嫁过来跟了你,就相当于扔下了她的父母,给你生儿育女,孩子还要姓你的姓,她这一辈子相当不容易,吃苦受累都是为了这个家,男人要不理解女人她会很恓惶,就拿自己来讲就特别尊重妇女,退休金都是老伴管着,她就是自己的生活秘书,偶尔有磕磕碰碰也是要让着老伴,只要她发火自己就赶快立正站好,不能顶嘴不能辩解,老老实实听人家训话,她也就不生气了,按说老伴说不过自己打不过自己,这样做就是尊重她,一定要提高妇女地位,这叫做提高警惕,保卫老婆。
说到了退休金老奶奶接过了话题,她说他们老两口从来不攒钱,说是自己管钱其实都还是老头子支配,现在他们年纪大了也吃不了多少,钱没地方花,要钱干什么?大多都花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几个孩子每月吃的面粉都是他们老子给买的,逢年过节割肉买菜也是每家一份。冯大爷说:“人老了要活明白,如果把钱攒起来不花,还担心孩子们之间闹误会,生怀疑,当然了自己的孩子们都很好,自己不过是预防措施在前而已。”
冯大爷说自己退休的时候每月工资375.5元,现在已经涨到了4000多元,老两口生活肯定是花不了的,如果在小镇上的出租屋生活标准就比较高,他有一段顺口溜“刀削面一大一小,卤肉是肥廋两绞,吃少饼只要现烤。”到了避暑越冬就回到洞府,农家饭菜有啥吃啥,想吃啥做啥。每天早上驾驶电动三轮车拉着老伴去村子里的健身场地,要把每个健身器材都玩一遍,下午天气好还要去老年人聚集的地方聊天放松,你说说这是不是“神仙光景”?
冯大爷的洞府看上去不是很大,也就是10米深的样子,窑洞后边放着一个木床,另一边支了一个案板,上边摆放着厨具,窑洞前部是个土火炕,这是当地窑洞人家的标配设备,一孔窑洞里既是客厅也是厨房还是卧室。窑洞一侧还放着两个电冰箱,老人家说这是个摆设,里边常年不用通电也是冰凉,放点蔬菜和馒头长时间不坏,一个黑油发亮的瓦罐是放置面粉的地方,它是防潮的最佳用品。
当天的气温高达38度,我们坐在大爷的洞府中却一点也不觉得热,甚至还有点冰凉的感觉,大爷说晚上睡觉是要跟被子的,午休也只能睡一小会,不盖被子时间长了就会着凉,里边从来不用空调,甚至压根就没有这个想法。说话间奶奶起了床在外边打扫落叶,冯大爷立即跟了出去接过老伴手中的笤帚,将垃圾倒往了门外,温馨的画面里看到了老夫妻之间的恩爱。
黄土沟上长满了枣树,将冯大爷隐居的洞府遮了个严严实实,黄土沟里大爷种菜养花,用他的话说就是“外面花果飘香,洞内四季阴凉,睡觉自然起床,南山陶潜地方。”人生在世养老就要活个快乐,“不图吃不图穿,只图吃的饱跑的欢,老伴相守在跟前,鲜鲜活他百二三。”冯大爷豁达开朗,幽默风趣,出口成章的打油诗里其实都是生活的经验总结,其实老人家活的很明白,活的很快乐,乐呵呵生活在他的“神仙洞府”里,怡然自得其趣,说是“神仙日子”恰如其分。我们祝两位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