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来的上一代老人内心都有一个梦想,渴望四世同堂,至少和孩子同住在一起居家养老,他们很难接受到养老院度过晚年。
母亲和父亲在老家共同生活六十多年,直到父亲八十四岁时去世,我们才考虑母亲的养老问题,这时的母亲也已经八十二岁了。
父母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养儿防老,这也是很多农村老人的观点,即使到女儿家也好像是做客,母亲虽然也是女儿,她却一直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母亲在跟我们女儿住了两年多以后,还是想去儿子家,几十年不和儿子儿媳在一起,住在一起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剧烈,问题矛盾不断,最后母亲还是从儿子家回来了。
回来以后的母亲想开了很多,她害怕因为自己非要跟着儿子家给儿子添麻烦,让儿子不开心,她最爱的儿子不开心,她也就谈不上幸福,她还很怕因为和儿媳的冲突,让儿子和孙子怨恨她。
后来同样八十多岁的舅舅住进了养老院,母亲跟着舅舅住进镇上的养老院,在养老院平时有一帮同龄人,三餐适合老年人,有独立的房间,她自己还很高兴,比自己在家放心多了,儿孙们有空就去看望她,她感到很满足。
母亲那一代人,日积月累,一辈子形成的潜意识的观念,再加上物质条件的限制,真正开明的父母并不多。
对于一些偏执的父母,相比于生活质量,他们实际上更看重面子,让他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比割他们的肉还难受。
养老本来是一件商量着来,互相爱护互相体谅的事儿,但因为有时父母的经济条件,以及人性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在现实生活里,养老很容易变成对儿女的道德绑架。
我的婶婶六十多岁患了阿尔兹海默症,这些年一直是叔叔照顾她,孩子们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儿女们曾经商量将婶婶送到养老院,这样叔叔就可以解放了,但叔叔坚决不同意,他怕别人照顾不好老伴,也不想给儿女们留下不孝顺的骂名。
后来叔叔的身体也不好了,子女还是商量将他们老两口一起送进养老院,叔叔还是不舍得离开家,也怕亲戚朋友指责孩子们对父母不孝顺。
这样维持了一年多,叔叔过得很辛苦,两个孩子也过得很艰难,虽然给父母雇了保姆,所有的下班时间都陪着父母,家庭矛盾冲突不断,工作压力也大,叔叔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去年的一个冬天,叔叔给婶婶吃了过量的安眠药以后,夜深人静的时候,七十二岁的叔叔从六楼一跃而下,他自己是解脱了,但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地遗憾,不知道他的子女何时走出父母离世的阴影。
即使身体健康的父母,养老问题也不容易解决,两代人观点的差异,各自的坚持都是迈不过去的坎儿,多少中年人活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里,活在道德和生存压力的困境里,活在孝心和无力的压迫下。
当一个人老了,还有没有能力让自己活在尊严和爱里,这需要物质条件也需要亲情关系还需要互相理解来共同保障。
不要跟孩子纠缠,不要把前半生积累的爱和幸福,毁在养老的怨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