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文野楼市笔记
01. 房子不仅仅是房子,更在于地面上的配套
这些年见过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不少人花五六十万在村里盖上又大又漂亮的房子,却没在市区买上一套房子。
这其实也是一种后知后觉的感受,主要因为城里房价大幅上涨,越往后进城买房,花费越多,代价越高。
而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却越来越少,教育医疗资源越来越匮乏,子女上学,老人就医都成问题,再加上房子老化,村里房子也就越来越不值钱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明白房子是什么?
房子只是一个居所吗?远远不是。
房子=地段配套(教育、医疗、就业机会、商业配套、公园等)+房子本身(砖块水泥钢筋建造物)
这个公式就很明显可以看出,为什么城里房子会越来越贵,因为城市在发展,教育、医疗、就业机会、商业配套越来越好,公园建设越来越漂亮,人口越来越多,房价自然越来越高;
而村里的房子,除非是城中村,其他绝大多数农村的,仅仅只是房子,房子上的砖块水泥钢筋还会老化,导致房子越来越不值钱,当然,这其中最重要还是教育医疗养老远远无法跟上,人口也越来越少。
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吧。
从房屋建造上来说,北京金融街的房子本质上跟我们县城东大街的房子没啥区别,都是砖块水泥钢筋建造,但房价相差不止20倍,未来还会相差50倍以上。究其原因就是房子所在地方不一样,地面上的配套千差万别。
一个还在向上发展,一个却开始衰落。越久差距越大。
钱是好东西,用对了地方,它帮你赚很多钱或省很多钱,用错了地方,钱就白白浪费了。进城买房还是农村建房就是最鲜明的对比。
02. 农村房子盖得再好,也没有金融属性。
城里的房子,如果全款100万买下来,你还可以向银行抵押70万出来做生意,但是在村里你花100万建起来房子,银行会因此贷70万给你吗?不会的。
这也说明房子的金融属性,在城里才有,在村里没有。
因为银行借钱给你,万一你还不上,还可以把你城里的房子拍卖出去,受众有这个城市和流入这个城市的人口,而你在村里的房子,能拍卖出去吗?受众又有哪些呢?谁会去村里买房呢?
这也从银行放贷角度说明了,哪里的房子才有价值,你应该买哪里。
03. 大龄单身男青年,回村盖房更应谨慎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很明确地说了,剩女在城里,剩男在村里,村里的剩男一抓一大把,村里的适龄女孩却几乎没有。
而城里的剩女就算在城里一直剩下去,也不会去跟村里的剩男结婚,因为她们压根不想生活在村里。
所以,对于村里的大龄男青年来说,不管你是在外工作赚了几十万,还是在村里赚了几十万,都不应该把钱随意浪费,而应在城里买房,不管对于资产保值、增值,还是对于本身择偶范围都有好处。
攒钱不容易,如果说轻易花费数十万在村里建房子,你想象一下,万一将来你碰到的女孩不想生活在村里,想要在城里又没钱买房,那怎么办?是不是又错过了……
再进一步讲,就算你找到了一个女生也喜欢在农村生活,将来孩子出生要上学怎么办?村里很多小学都倒闭了,你忍心一个数岁孩子就到远处求学么?况且教育质量跟城里还差距巨大。
就算你不为孩子着想,无所谓,将来孩子长大后,同样面临一个买房、择偶的问题。
村里人口只会越来越少,作为像学校、医院这类集约资源,也只能越来越集中,意味着越偏远的地方,去学校去医院会越来越远。
而这些资源在城市里,只要不是太偏的小区,2-3公里的范围内必定全部齐全
04. 村里的房子,越来越是情怀房了
人是有感情的,自小在村里长大的,对村里还留有很深的感情,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小道,熟悉的房子、溪流、老树等等,容易触景生情,想起小时候的时光,让人想回去的冲动,这是情怀。
此外,村里远离城市喧嚣,空气清新,可种植绿色蔬菜,新鲜果实等等。相对比于城市,不得不说也是另一番精神享受之处。
但这些都不是刚需,教育、医疗、养老才是。只有把这些解决了,再讲情怀会更好。
在我认识几个回家盖房子的,都是因为城里有好几套房子,解决了孩子最基本的教育、医疗配套,还有一些闲钱,才回村盖一栋房子,闲时可以回村住住,爬爬山、看看花、钓钓鱼,种种菜等等,让情怀得以实现。
城里有房,村里有家,是最好的,但不能本末倒置,先城里买房,有钱再回村里盖房,顺序一定要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