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跨步迈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民政部近日也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迈入中度老龄化。
“应对老龄社会,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我们不能用年轻社会的老思维来应对老龄社会的新问题。”近日,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主办的“2020首届中国老龄社会峰会”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强调。
论坛现场多位专家认为,“十四五”期间是实施老龄政策的关键时期,我国要形成关于对老龄社会的共识,从年轻社会到老龄社会转型要解决理论、人才、基础设施等问题。
老龄社会不只是老年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始终的一项基本国情。”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朱耀垠在会上称,我国老龄社会迅速发展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如何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如何探索有效率的企业经营模式,还有如何强化老龄化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等,都需要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党俊武指出,当前我国在认识老龄社会的问题上还有很多误区,应对老龄社会主要靠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而且这些经验主要是传统养老的经验和作为“舶来品”的经验。
“最大的问题是把老龄社会问题还是当作老年人的问题,当作老年人的吃喝拉撒这些问题,部门化的倾向严重。”他说。所谓部门化倾向,就是当涉及老龄社会问题时,仍然要靠单个部门去应对老龄社会的某一方面的问题。
他还表示,人们往往认为老年福祉只与老年群体有关,而不是和14亿国民都有关,这种认识是应该转变的,“我们不能用年轻社会的老思维来应对老龄社会的新问题”。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也指出类似问题。他说,很长一段时间,当谈到老龄社会研究,立刻就会缩小到养老或老年人研究的圈子。
“我们现在整个转型是社会转型,从年轻社会到老龄社会的转型,是整个老龄社会总体性、全局性的转型。”他说。他还强调,老龄社会的转型本身是一个现代性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一切发展的基础条件。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党俊武认为,现在政府有了中长期规划,但市场各个主体,以及社会、家庭、个人还没有中长期规划,因此需要一个涉及“全主体”的中长期战略。他还呼吁构建中国特色应对老龄社会的舆论和话语体系,逐步建成老龄科学“中国学派”。
通过养老扩大内需,促进“内循环”
从年轻社会到老龄社会转型过程中,“十四五”应该有怎样的规划?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指出,当前整个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从大环境来看,中国最需要的是怎样推动内循环。
“当然我们可以把全套养老政策全推出去,但是可能不太容易引起各级政府特别的关注。养老行业要得到重视,首先要推动解决如何扩大内需的问题,就是通过养老的问题来扩大内需,这里潜力其实非常大。”他说。
汤敏认为,如今老年群体有较强的购买力,但很多产品和服务却是面向城市中产阶级的中青年,而没有根据老人的痛点和需求重新设计服务和产品。
“这里潜力非常大,如果从这个方面切入,可以很快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他说。
党俊武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转变成老龄经济,但社会没有明白老龄经济该如何发展。“老龄产业现在搞不下去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真正适应老龄社会的要求去发展。”他说。
他建议,“十四五”期间要充分考虑老龄社会的需求,在老龄文化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以及老龄金融产业等方面发力。
南都记者胡明山 发自北京
【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