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未来,土地将落于谁手?政策下,农民“以地养老”这事成了
2021-07-14 17:30  浏览:22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现如今,操劳了一辈子的农村50后和60后也正是进入老年时期,用他们的话讲,“自己已经快干不动了,可养老钱还遥遥无期”。于是,有农民计划将自己的土地卖出去,以便凑够自己的养老钱。


这样的打算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吃种地的苦。可是,国家已经明确要求,土地不能私自进行买卖,只能进行流转和租赁。如此一来,未来,农村土地将主要落入涉农龙头企业和开发商的手里。




当然,“在第2轮土地承包期满,承包关系再延续30年不变”的政策下,土地的去向还是以尊重农民的意愿为主。不过,在“有地就有粮食,有粮食就不怕饿肚子”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土地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将会从侧面影响农民的养老问题。




虽然说种地不如打工,可现阶段,种地已经成为农民最直接的养老保障。


目前我国进城打工的农民人数,已经超过了2.8亿,虽然这一数值,相较于2019年有所下降。但是,这也已经说明,现如今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外出打工。我们暂且刨除很多企业用人“太狠”的问题不谈,仅年龄和学历要求这两道坎儿,就使得很多农民一旦超过一定的岁数,找工作就会变得难上加难。最终,能够支撑他们生活的,还是家乡的那块承包地。


与此同时,虽然农民自古就习惯于储蓄,再加上农村并没有太多的消费场所,使得农民的养老支出并不高。但是,大多数农民的养老金,目前只有每月100元多一点,而土地流转费也大概只有每年每亩几百元,我们姑且不谈享受,这些钱仅柴米油盐的支出都无法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有地、种粮自己吃”使得最起码吃饭这方面不会存在问题。


综合以上来看,以上这两个因素的存在,让种地成为了农民最直接的养老保障。有人可能会说,农民养老终究得靠儿女,可是,现阶段农民子女的养老压力要远超城镇子女,其自身的生存压力也相对更大,尤其是对于那些通过东拼西凑贷款买房的农民子女来说,显得更难。因此,如何更好地协同解决土地去向和农民养老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为了实现农民“以地养老”,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探索盘活土地经营权,让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并以“优先股”的身份,获得优先分红权利。这一措施在符合禁止土地私自买卖的基础上,让农村土地通过经营权流转,释放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毕竟,土地流转费用实属不高,不足以支撑农民积攒养老钱,而金额相对高很多的企业分红,就能实现这一点。更何况,农民还可以在涉农企业打工,挣取一定的工资。


第二,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使因国家统一征收全部或部分土地且未参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获得更多养老保障。这一措施实际上是迎合了未来城市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的土地征收和开发问题。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出现,在支撑农民养老问题上,甚至比土地经营权入股还要靠谱。当然,这更多地是针对于儿女不想继续种地且当地被划入开发区的农民家庭。




虽然以上政策已经让“以地养老”这事成了,但是,若当地没有开发规划或涉农企业入驻,农民照样有办法获得更好的养老保障,即以灵活就业者的身份,在就业地参保职工养老保险。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言,以灵活就业群体参保职工养老保险,在参保费用上,农民的支出肯定会增加,建议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发布人:1e5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