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正是郫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实施内容之一。
近年来,郫都在提升优质养老服务水平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推进智慧养老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老年人不跑路或少跑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聚焦满足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一项项贴心服务措施勾勒出一幅“老有颐养”的美好画卷。
“时间银行”走出互助养老新路
“唐阿姨,我是时间银行志愿者,蔬菜给您送到了。”7月20日临近中午,由于天空突然下起了雨,郫筒街道书院社区60岁的唐阿姨便通过“时间银行”APP,用“时间”换取了代购服务。
去年10月,书院社区打造了智能平台——“时间银行”,将志愿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效连接起来。“通过时间银行这个中介,将服务用时间来量化,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动员社区内的其他人群利用闲暇时间为老人提供服务。”书院社区大同社工工作人员陈军介绍道。
据悉,时间银行采取“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的存储机制,“时间币”是时间银行的唯一流通货币,社区向辖区内空巢独居、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人发放了原始时间币,存入“时间银行”个人账户。而志愿者则通过参与公益服务获取,服务内容被换算为时间币被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需要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现在多帮助老人做点事,将来我也可以享受更多服务。”时间银行志愿者谢磊说。
陈军告诉记者,“时间银行”广泛征求和收集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需求情况,形成了涵盖6个大类,48个小类的多元化项目服务清单,包括助洁、助浴、助餐、康复、陪同出行、代办代购、心理慰藉、康养服务、便民医疗等。目前已注册有志愿者288人,为社区100名老年人提供了便利服务,走出了社区互助养老的新路子。
除了探索养老新模式,郫都也在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近年来,郫都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老人“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养老服务更“合老人胃口”。
喂餐、理疗、文娱活动……如今,红光街道高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已成为社区老年人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管家”。去年,这个原本是高店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升级成了养老服务驿站,建筑面积共有300平方米,设有10张床位,配有书法室、棋牌室、多功能室活动区等,并根据老人自身情况指定康养方案,提供24小时照护服务。
记者了解到,当前郫都全区户籍老人达到12.15万人,常驻老年人18余万人,拥有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27家,满足3万余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不仅在“家门口”,郫都养老服务也正走进“家里”。2016年以来,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通过大数据,让养老服务更加智能化。
在该中心的“安心养老服务平台”,居家社区服务管理、志愿服务管理、突出事件跟踪等20多项相关养老服务情况在显示大屏幕上一应俱全,24小时全程监测服务落地情况,实时接收老人满意度评价反馈。2020年以来,郫都获得了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和四川省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称号。
“我们将针对经济困难、失能等老年人安装远程的智能设备,如睡眠监测床垫、智能手环等,实现养老服务关爱全天候陪伴,让老人们舒心长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李长根介绍。
记者 蔡延 实习记者 岳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