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民生考核的重要目标,全力加以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配套。在2019年出台《呼和浩特市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的基础上,2020年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呼和浩特市养老服务对象评估暂行办法》、《呼和浩特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综合运营奖励暂行办法》等11个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1+N政策配套体系。
大力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场所建设。将解决试点服务场所问题作为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工作的重要事项来抓,通过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合理腾退社区办公用房,利用辖区属于国有资产性质的闲置资源、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自有房产等多种渠道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问题。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截至2020年10月中旬,全市供给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用房104个,其中39个适老化改造已经完成,65个正在进行适老化改造。104个服务场所中1000㎡以上的32个,500㎡以上1000㎡以下的30个,500㎡以下的42个。所有的服务场所都由政府统一进行适老化改造、装修后免费提供社会力量运营,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自治区民政厅福彩金支持、市本级福彩金以及市政府安排预算资金,共计6734万元。
引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运营。诚邀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36家养老服务企业来呼考察,洽谈交流;同时,积极培育寿康、社康等本土养老机构实施品牌化、连锁化战略。北京积善之家、上海“爱照护”、南京中鼎、悦心、德国蕾娜范等国内外知名养老企业已落户呼和浩特。已有39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已经运营,开展社区嵌入式微型养老院、社区日间喘息照料中心以及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呼叫服务、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健康指导、代办服务、法律咨询、开设家庭护理型养老床位等居家上门服务。形成了上海爱照护模式、德国“蕾娜范”模式、康养+虚拟养老院模式、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老幼结合模式、村改居模式、农村养老资源整合模式等。
积极推进智慧化养老监管平台建设。统一部署全市智慧化养老综合监管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在线审批、在线服务、适时监管、统计分析、政策宣传、服务规范等功能,建立市级监管、区级调度和社区服务的三级监管服务体系。老人足不出户、只要按下智能呼叫键、或打个服务电话、或点一下手机APP菜单式服务项目,指挥调度中心就会为老人选择就近的照护师上门服务,并通过上传服务图片、调度中心电话回访,及时跟踪评价服务质量。目前,平台已录入的老人基础信息数据20.6万条,运营的为老服务组织26个,整合家政、理发等社会为老服务组织836家。
着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和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三所院校均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已累计招收百余名学生。加强政府、学校、企业战略合作,市民政局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健康养老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与我市7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设立养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并在养老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目前,参加实训人数264人。多形式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志同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陪护员共计390人;市人社局开展了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免费技能指导。
认真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行动。按照呼和浩特市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在疫情中高风险期间严格执行民政部印发的《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一版、第二版要求,对全市养老机构实行封闭管理。认真落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GB/35796-2017),全市养老院服务质量较以前有较大提升。稳步推进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市社会福利院目前已通过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建设验收,福康老年公寓被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列入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呼和浩特地方标准《老年公寓护理服务规范》(DB/T0010-2020)、《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DB/T0011-2020)已发布,填补了呼和浩特市没有养老地方标准的空白。加大消防设施设备资金投入,现90%的养老院喷淋设施都已安装完毕,消防设施设备建设成效显著。
在着力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呼和浩特市积极申报了长护险试点、开展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开展了老年人文体娱乐、健身保健、艺术指导等各项工作。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入驻社区蜂巢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作用,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积极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社会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公益志愿服务互补共融、多元参与的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模式。
【来源:办公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