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对于城镇职工而言可谓是一项囊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多方面基础保障的社会福利政策,其作为一项基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而言,积极参与社保可以享受如下几项基本福利:
①养老:累计缴纳满15年,退休后每个月领取养老金;②医疗:住院、买药享报销福利,减轻经济负担;③生育:缴纳生育险1年,便可以在分娩之后申请生育津贴;④失业:参保人员在失业之后可以申请领取失业金,保障基础生活;⑤工伤:职工不用缴纳1毛钱,便可以享受在受到职业危害的情况下申请经济补偿。
综合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可以了解社保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参与缴纳社保对于职工而言必不可少。不过,对于没有用人单位的农民而言,每个月上千元的社保费显然是承担不起的。因此,为了保障农民群体的养老与医疗福利,国家推出并逐步完善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其已经在农村落实近20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等问题,是目前农村唯一的一项基础医疗保障。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近两年农村兴起了一股“断保潮”,农民参与缴纳城乡居民医保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如下几点:
①个人参保金额一涨再涨:2020年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最低标准上涨30元,不少农民担心2021年会继续再涨,而对于这种可能会出现“一涨再涨”的情况,一部分农民难接受;
②门诊报销比例“很低”:在2021年全面取消个人账户之前,农户缴纳的医保费有一小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用于门诊报销,而因其报销比例很低,不少农民也便不愿意再参保;
③没用年年“清零”:与社保有很大一点不同,居民医保年年缴费,如若当年一次不用,则参保缴纳的这笔钱并不会累加到下一年,年年“清零”。对于农民而言,这笔钱等于浪费;
④没病等于“白交”:其本质是一项保险,缴纳这笔钱往往也不会对经济造成什么负担,但不少农民认为如果不生病用不到医保报销的话,这笔钱也就等于“白交”,倒不如另作他用。
恰恰是鉴于如上几点因素,一部分农民才有了“断缴”的念头。而实际上,国家在调整缴费金额的同时,也加大了国家的补贴力度。2020年居民医保国家财政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且在城乡居民医保逐步实现统一的背景下,将慢性病门诊用药纳入到了报销体系之内。另外,还进一步提高了报销比例,降低了起付线标准。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农民参保并不吃亏,甚至与社保还要更划算!
事实上,针对目前农村医保的“断缴”风气,有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包括优化报销流程、提高异地就诊报销比例、门诊报销力度再加大、扩大医保用药报销范围以及医保账户余额累计等等。同时,针对农民比较关心的居民医保费用“年年涨”的问题,专家也建议可以“适当”调整,如果不是十分必要,不必非要每年都进行上涨。试想,如果居民医保缴费标准还是停留在当年180元/人的话,那“断缴”之风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